熊市这半年 私募大佬活得挺好

发表日期: 2008-05-12 00:00:0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巩万龙
  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一些私募基金早早离场,错过了4300点之后的行情,遭到市场的质疑。而如今回过头来看,私募一年的平均收益率和同期偏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不相上下。今年以来,私募基金一季度业绩更是整体超越了公募基金。
  弱 市 方显英雄本色,在 动 荡 的2008年,私募基金究竟是如何战胜市场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寻访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为你揭开中国私募业的生存状况。
  业绩佳 熊市以来整体跑赢公募
  上证指数从6124点惨烈暴跌到3000点,2007年证券市场上那些牛气冲天的公募基金净值也大幅暴跌,一季度偏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净值平均缩水21.82%。但同期40只私募基金平均收益仅下跌13.92%。弱市环境下,私募基金操作的灵活优势凸现出来。
  风险控制是拿手好戏
  近日,国金证券对于非公募集合理财行业产品的统计显示,40只私募基金产品一季度收益(扣除业绩报酬)平均为-13.92%,表现明显好于同期偏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指数(净值平均缩水21.82%)。
  显然,大小非解禁、再融资以及宏观经济中高企的CPI指数,这些利空因素将大盘活生生砸到3000点,一季度上证指数累计下跌34%。但是,对于去年以来一度踏空的私募基金而言,结果却并不是那么糟糕,这40只信托产品的收益均超过同期上证指数的表现。
  从2007年4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整整一年里,上述40只私募产品中的21只在过去一年的收益率(扣除业绩报酬)平均为42.84%,这个市场表现基本和同期偏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不相上下,后者的净值指数增长也仅为43.12%。
  根据记者自己计算,私募基金近6个月以来,平均跌幅维持在15%至38%之间。其中,刘明达的明达资产、李振宁的上海睿信、肖华的尚诚、张思坚的红杉资本等都出现30%左右的跌幅。
  “弱市环境下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操作灵活的私募,整体就会表现出一定优势,而公募基金在市场单边上涨阶段则表现出更好的收益获取能力。”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剑辉这样告诉记者。
  反弹行情表现出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私募基金在4月份出现强劲反弹,有一家私募基金竟然一个月涨了20%。平安信托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平安证大一期”集合理财计划4月3日每份净值118.84元,4月30日增长到144.37元,一个月增长了21.48%,其二期产品同期也增长20.84%。此外,“晓阳中国一期”净增长11.88%、二期增长9.15%,“平安财富•淡水泉成长一期”增长8.63%,“平安金牛一期”增长6.79%。
  也有私募基金玩了一把“过山车”,但斌旗下的“平安•东方港湾马拉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就是其中之一。以4月18日为分界点,前半月该只产品净值下跌19.46%,后半月又暴涨20.68%。
  4月份深圳和上海的“阳光”私募基金发行了不少新产品,这些也有略微上涨。由吕俊领衔的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月8日和18日分别成立了 “平安财富•从容优势”一期、二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目前一、二期的净值增长分别为3.73%和7.65%。在深国投方面,4月成立的“高特佳添富集合理财计划”产品也有3.56%的涨幅。
  另据统计,截至4月25日,“平安财富瑞智一期”净值缩水为8.3%;“东方港湾马拉松”当月净值缩水4.8%。不过,因为坚持价值投资为导向,东方港湾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累计净值增长率依然有30%。
  机制活 吸引众多业内大腕加盟
  国内私募一般通过签署契约、成立公司或者合伙形式,由客户把资金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由于管理费和激励与经营业绩挂钩,因此私募相对于公募对风险的控制更严格。同时由于私募基金有着比公募更为宽松的环境,在仓位控制、投资策略上不会受到更多限制,因此汇聚了众多拥有辉煌战果的投资管理人。
  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
  因投资领域不同,私募基金分为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通常我们所说的私募,是指投资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基金。
  按照组织形式划分,私募机构包括契约型、公司型和合伙制。深圳模式采取的是以集合信托计划或集合资产管理的契约型私募;第二种是公司型私募,一般几个人出资成立一个公司,注入一笔资金,然后交给一个专业的管理公司去管理;第三种是合伙制私募,一方出钱,另一方出专业能力,共同成立一家公司,在章程中约定分配比例,不完全按照出资比例分配。
  一般而言,私募机构对投资者最低投资金额的限制较高,大约维持在100万至300万元范围之内;而私募自己也要投入一定比例资金,一般投入比例为10%左右;私募机构收取投资顾问管理费和超额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一般是20%;私募机构不承担保证本金的责任。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财产的投资运用限制已经从10%调整为20%。
  风格迥异 机动灵活
  在私募基金的掌门人方面,一部分是原来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后 “跳槽”,一部分是担任大型券商高管后 “下海”,都是具有10年左右经历的证券投资资深人士,这其中包括赵丹阳、刘明达、肖华、吕俊、李驰、但斌等人。
  赵丹阳的谨慎和果断,刘明达的自信与进取,李驰的艺术家气质,杨骏的深沉和大气,但斌的儒雅和坚持,这些构成了中国私募掌门人最丰富的姿态。
  由此,当面对今年以来大盘大幅调整,不同风格私募基金经理保持着不同操作策略和态度,理性面对整个市场的跌宕起伏。曾在5000多点选择清仓的赵丹阳当时表示:“今天,就我们的投资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
  然而,明星私募基金经理但斌近日表示,“到2030年,我国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样的逻辑如果成立,对我们来说,做投资人就是非常好的机会,而这个过程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下跌而有任何的改变。”
  前景好
  阳光信托大举扩张
  目前,在基金管理运作模式上,国内的私募大致有三类: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三种。由于当前我国对私募还没有明确法律规定,而深圳的信托模式是最为著名、最为“阳光”的,因此未来将成为全国各地私募仿效的对象。
  京沪深模式各具特色
  具体来说,深圳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阳光私募”,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资金托管在银行,私募基金担任管理人。这种模式中,私募机构获得收益中的20%作为投资顾问管理费和超额奖励,投资者分得剩余的80%,私募机构不承担保证本金的责任。
  北京模式往往按照沪深股市是 “政策市、主力市、消息市”的思路行事,信息成为其主要操作依据,人脉关系成为这类私募关注的重点。北京模式私募机构往往以私人投资公司形式存在,甚至以单纯的私对私形式存在,通过在客户账户上操作的方式居多,利益分成“二八开”、“三七开”、或者“四六开”。
  上海的私募介于北京和深圳之间,他们勤于做上市公司调研,对公司的动态了解入微,信息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上海模式中信托公司会要求私募机构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底资金,并承担保证投资者本金的责任,保底模式下,私募机构将获得绝大部分超额收益。
  两年间阳光信托规模扩6倍
  所谓阳光私募基金,就是私募基金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由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信托型私募证券基金,资金托管在信托公司,私募机构以资产管理人的身份实施投资买卖。
  目前,在深圳参与私募信托计划的信托公司主要有深国投和平安信托两家,其中以深国投旗下私募基金最多。2007年以后,私募借道信托实现阳光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仅从深圳来看,2006年证券投资信托有12只,而截至现在,深圳阳光私募通过深国投和平安信托共发行了80多只信托产品,两年间扩大6倍。
  按照信托集合理财的模式,上海、云南和辽宁等地也效仿阳光私募的做法,纷纷推出证券投资信托类产品。据统计,深国投和平安信托共计市场占比达29%,上国投与华宝信托共计推出65只,占比为18.7%;云南国投推出14只,占比为4%。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