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基金为何吃香

发表日期: 2008-05-10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余喆
  □本报记者 余喆
  近期,某合资基金公司外籍总经理闪电离职的新闻占据了多家网站基金频道的头条。随着这位意大利老兄的挂冠离去,国内基金公司掌门人再度回到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古话似乎总是与国内基金业无缘。
  自从2002年首家合资基金公司获准成立以来,土洋之争就贯穿基金业发展的过程之中。从投资理念、管理流程,到近期的QDII业务,中外基金管理人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从未停息。尽管国内基金业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追赶者的位置,但海外资产管理业先进经验的移植却一直很难在国内开花结果,水土不服的案例屡见不鲜。
  就拿产品设计来说,如果一个外国基金经理来到中国,估计他会对国内数量众多的混合型基金大吃一惊。按照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5月9日,国内共有90只混合型基金投入运作,而股票型基金不过131只,债券型基金只有40只。而从份额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混合型基金期末总份额达到2332.6亿份,是股票型基金的一半还多,远远超过债券型基金239.06亿份的规模。
  而在国际市场上,共同基金往往要么是股票型基金,要么就是固定收益类基金,混合型基金这种“杂交”品种并不是主流。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在设计共同基金时,往往十分注重突出产品的风格特点,对风险收益特征设计得尽可能鲜明。反观国内,我们会看到很多混合型基金规定了相当宽泛的股票和债券投资范围,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也给基金经理非常大的选择空间。
  实际上,也曾有一些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帮助设计了一些特点鲜明的基金产品。但这些基金往往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选择做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结果受到基金经理的诟病。“老外的思路并不适合中国市场。”一位基金经理曾经这样评价他管理的基金,而这只基金属于伞型基金其中的一只,主要投资某一类型的股票。
  为什么洋人的产品设计思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混合型基金这种风格模糊的基金类型却在国内大行其道呢?实际上,在国外成熟市场上,基金投资者往往并不只投资一只基金,而是进行投资组合。这种投资组合不仅包括共同基金,还可能包括REITS、债券等其他投资工具。而构建投资组合的首要条件就是其中的品种必须风险收益特征明显,从而实现不同品种之间的配比。
  而国内组合投资的理念尚未普及,投资者往往只盯着净值表现,谁跑得快我就买谁。而基金在排名压力下自然也会追求业绩,这样一来设计一些投资范围灵活的基金自然可以更容易适应市场,混合型基金自然受到青睐。
  然而,混合型基金真的像它所设计的那样替投资者进行了股债平衡了么?很遗憾,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如人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9.29%,而混合型中的偏股型基金甚至超过了股票型基金,达到-19.72%,平衡型基金也高达-16.64%,并未体现出多少降低风险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国内投资者理财水平的提高,组合投资的意识会越来越强,风格鲜明、风险收益特征确定的基金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