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调控市留下可怕后遗症

发表日期: 2008-05-09 15:15:41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肖莉
  一位在发行新基金的基金公司分公司总经理问记者:"上投为什么新基金发这么多,是我们的很多倍,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这个"不可思议"的销售数据是:上投双核平衡发行首日卖了近亿元,这与其公司发行QDII时的百万人疯抢、首日规模上千亿的时期相比,天地之差。

  跟痛苦的2004年熊市相比,现在的新基金发行有很多类似之处:很多新基金由于不能满足募集成立条件(最少2亿元,投资者过百人),不得不延长发行期;各基金公司市场人士"求"着银行等渠道,四处奔走;托管渠道突然变得拥挤不堪。

  另外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的大量放行,新基金发行时间拉长,市场同时在售的新基金前所未有地多。

  根据统计,截至5月6日,正在发行的16只基金中,混合型基金10只,QDII产品1只,保本基金1只,债券型基金4只。预计5月将可能是历来新基金发行最密集时期。

  "被逼着在最差的市场发基金……"一位基金业人士如是感叹。

  尽管,各基金公司在新产品拿到批文后,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选择发行时间。但批文的等待,成为各公司最被动的尴尬。

  一个现象最为明显:去年疯狂的牛市中,监管部门调控市场,限制新基金的发行,一年新基金的"额度"仅38个。今年年初,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调整,监管部门从春节前至今,已经一口气放行近50只新基金,被市场视为一次豪华的基金救市举措。

  然而,基金业人士感叹,过去的一个可怕怪圈在重复:市场冷淡时,监管部门拼命放水新基金,大量新基金卖不出去,仅以最小规模成立,由于规模小,市场往往是在绝望的低位,在今后的市场上扬中相对更容易出业绩。

  然而,由于这些难卖基金逐渐显现的赚钱效应,大批基民开始在涨高时涌入,监管部门在市场狂热时的调控,更造就大批基民对"稀缺品"的追捧,为了购买基金,配售、夜半排队等全球奇景开始出现,基民被动成为接下市场最后一棒的买单者。

  在基金审批制主导下,结果出现了---赚钱的基民往往是最少的那部分投资者,更多基民则在一段时间沦为市场的牺牲品。亏损的基民,"选择"了调控中的被动。

  "市场调节的有效性,往往高于任何行政手段。"资本市场人士老生常谈的似乎总是这个话题。在资本市场这个本该最具有市场活力的空间,行政管理色彩无处不在,在基金发行时间管理上,最为"明白",其效果也在明白显现。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