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欠缺“巴菲特”生存土壤

发表日期: 2008-05-08 10:04:10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刘畅
  大跌半年,遭到诟病最多的当数操纵千万亿资金的基金。接近3000点还在抛股,政策利好频出后仍在唱空,反而让高层领导警告"不要做危害市场的投资决策"。同时,基金净值大幅缩水更是明摆着的事实。号称"最牛基金"的华夏大盘,4月份的净值增长竟然排在股票基金的最后一名,亏损超过7%。不要怪大家谴责,为什么中国就出不来巴菲特那样为投资人长期创造财富的大师呢?

  制度上的缺陷是首先应该反思的。美国的监管部门为了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对大多数美国家庭拥有的共同基金的监管,有着相当严密繁复的制度和法律,而我国的法律却充满漏洞,甚至对基金的运作根本没有一套明确的奖惩机制。净值无论涨跌,基金都有管理费可收。赚钱的时候还无所谓,可当投资人的资产缩水三四成的时候,居然照提管理费不误,就显得有些荒唐了。

  其次是缺乏赚钱的动力。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是巴菲特自己的,巴菲特拥有绝对控股权,即使同是投资大师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持有该公司大量股份。因此,巴菲特有足够的动力去为投资人赚钱,同时这也是在为自己赚钱。而国内的基金经理呢?责任、义务和权利似乎都有,但好像单单缺了动力。你指望每个基金经理都是雷锋吗?当责、权、利与其回报不相符时,跳槽就成为基金经理最好的选择。

  针对华夏大盘4月份亏损的问题,资深评论员解释说,华夏又要出新基金了,也是由王亚伟来做经理,既要答辩,又要跑会,哪有时间顾及原来的基金?尽管这位评论员口吻缓和,维护之心溢于言表,但仍让人觉得诧异:如果这个亏损与基金公司及经理的收入挂钩,结果还会这样吗?仅仅因为准备新基金,就可以任由老基金亏损吗?

  当然,投资人的心态也应该算在"土壤"之列。不可否认,很多基金持有人确实有些急功近利。每天紧盯基金的排行,跌的时候呼天抢地,涨的时候又怕再次被套,这样的环境对基金的压力可想而知。

  营造适宜"巴菲特"生长的土壤,也许是个很漫长的事,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缩短这个过程。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