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基金“大扩容” 投资者宜分批建仓分散风险

发表日期: 2008-04-25 09:49:06  来源: 财经时报  作者: 袁京力
  近一个月来的基金扩容"盛宴",让几十只新基金发行和大批老基金的申购推到了投资者面前。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在密集发行的新老基金中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除了针对新老基金采取不同的策略外,还应把握分批建仓的原则

  新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推出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基金市场迎来了新基金发行最密集的一周,共16只基金同时登场,其中6只为债券型基金,10只为股票型基金。

  这种情况延续到了本周。《财经时报》初步统计,本周和下周初新增募集的6只新基金分别为:4月21日发售的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基金和4月21日发售的鹏华丰收债券基金、4月22日发售的博时特许价值股票型基金和4月22日发售的嘉实研究精选股票型基金、4月23日发售的长信双利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和4月28日发售的上投摩根双核平衡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截至4月初,证监会批准的新基金多达42只,这比2007年全年证监会批准发行的38只基金数量还要多。面对新基金的发行狂潮和与此同时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广大基民该如何抉择?这将考验投资者的智慧。"新老基金均存在机会,关键看自己的风险偏好。"德胜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指出。

  际遇不同

  新老基金呈现同台唱戏的局面

  首当其冲是新基金的发行。据统计,今年证监会共发行了42只基金产品。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26只,债券型基金14只,QDII基金2只。加上QDII,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共占了新批基金的65%。

  但是,股票型基金却遭到了投资者的冷对。在这一轮发行潮中,偏股型基金仍是发行的重点,但其受到的欢迎程度显然在下降。比如,以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为例,在为期一个月的销售时间中,其以17.3亿元的发行额创下了2007年以来的募集资金新低。

  这还不是全部。天冶创新先锋基金更是延长了募集资金的时间,成为近一年半来首只延长发行日期的基金。

  与此相对应的是,债券型基金的发行则表现优异。今年以来42只新批基金中共有14只债券型基金,所占比例大大提升,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在已经募集结束的7只债券型基金中,交银施罗德增利债券、华夏希望债券、汇添富增强收益债券募集份额分别达到103.22亿、93.22亿和50亿元。

  而QDII基金也在低迷中"踏血"前行。4月21日,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基金公开向市场募集。该基金通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在全球证券市场进行公募基金和股票投资。其中,投资于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和ETF的资产合计占比不低于基金资产的60%;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的股票合计不超过基金资产的40%。

  此外,老基金也不甘落后,以开放申购和定期定额的方式进行投资的产品也非常多。以工银瑞信为例,从2007年4月24日起,旗下7只基金均通过北京银行进行定期定额业务。

  分批建仓

  产品和种类的繁多,似乎让基金投资者挑花了眼。但在专家看来,在进入二季度之后,随着A股市场的转暖,新老基金均存在机会,不同的投资者可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而在投资时机选择上,也应采取分批建仓的策略。

  由于业绩已经摆在面前,老基金的选择更为简单。"对于投资倾向积极的投资者,可以适当加大对老基金的投资比重。"江赛春指出。

  在他看来,在投资老基金中,投资者应改变以轻仓、配置灵活为线索的投资抗跌基金路线,关注仓位较高、但仍有较好抗跌表现的基金。

  支持他的理由是,这些基金以结构调整应对市场下跌,虽然在持续下跌阶段一直显得较为被动,但在投资环境略为转好时,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又会更强。如果出现阶段性的投资机会,这些基金有可能表现较好。

  而新基金的投资策略则更为复杂。"由于完全是新的,对其风格和团队尚不明朗,投资者应该小心选择。"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江赛春对于新基金产品语带保留。

  但这不意味新基金并不具有投资价值。业内人士指出,在大盘处于相对低位时,新基金的建仓成本将大大降低,这是新基金的优势。

  尽管新基金推出了种类繁多的概念,但其选择仍是对业绩和公司的综合考虑。 "但对于潜在投资者来说,关注新基金仍然是实质重于概念,对管理人和公司因素的关注大于对产品本身。"江赛春指出。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数据,截止到2007年12月底,影响投资者投资基金的要素中,基金业绩、基金公司品牌和基金类型成为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的前三位因素。

  而在投资时机的把握上,投资者也不可操之过急。有分析师建议,在大盘反转格局尚未确立的情况下,闲置资金较多的投资者进行逐步分批建仓基金是比较理性的操作方法。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