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不败” 神话终有破灭时
发表日期: 2008-04-24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王邦祺
□上投摩根海外投资经理 王邦祺
在内地股市波荡起伏的背景下,投资人开始转向保守或防御,“打新股”可以说是目前投资人最为偏好的方式之一。新股上市后股价大幅上涨,究竟是常态,还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殊状况,应该是一个理智的投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以前在香港的时候,我也参与过几家公司的新股上市,就从投资银行的角度来说说新股上市中的一些故事吧。
新股上市对于任何一家券商而言,都是一个必须全力争取的标的。不说别的,根据香港券商手续费率2.5%计算,一般平均募资30亿港元的案子,券商的收入换算人民币大概就是将近6800万元。重利之下,承销人员自然会想尽办法找到公司的卖点。对企业而言,如果能够从市场拿到越多资金,就是承销人员表现越好的象征。对他们而言,就是尽量要把股票卖得高一点,这跟投资人希望买低一点然后卖高一点赚大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新股”,立场是绝对冲突的。因此,怎样把股票卖在企业认定的高点以及散户和机构投资人认定的合理投资价,是投行人员最大的职业挑战。
要做到这一点,通常有四个办法。
首先是迎合市场热点推荐上市,地产火热的时候发地产新股,科技泡沫的时候发行科技股,原物料火热的时候发原物料股。投资人认同度最高的时候,通常最容易引起热潮。香港最成功的新股上市例子就是李嘉诚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代发行的Tom.com,发行后一周冲到15.35港元,现在剩0.48港元。
第二,选择市场最热的时候上市。通常来说,每年的11-12月以及4-5月的新股上市案最多,因为这几个月通常是下半年以及上半年股价表现最好的时候。
第三,把业绩集中在新股发行前做出来,让投资人相信这家公司的成长力道非常惊人。这通常是工业股上市常用的手法,主管机关对于这种乱象通常力不从心,因为难以认定。
第四,用财务技巧包装。最有名的是香港一家不动产证券,由大股东放弃自己的租金收益,补贴新股上市投资人,让投资人以为自己认购的不动产证券有非常高的现金收益,实际上高估了资产价值。那一档Reits2006年5月上市后,两个月内从5.1港元杀到3.6港元。两年过去了,当时“打新股”的投资人现在还在等解套。香港2003年以来新股不败的神话,就是被这一家不动产证券打破的。
“打新股”并不是不能赚钱,但中间其实隐藏着太多利益冲突在里面。漂亮的股价后面,往往有不少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对很多股票来说,上市价格可能会是相对高点,并不适合长期投资。作为一个新股认购者,上市后立刻卖掉,或许是一个赚钱办法。遇到一个可能可以赚钱的申购案,要买到足够的量,却往往也要付出相当多的利息,报酬往往不如想象中丰硕。运气不好,还会碰到破发。在通胀为基调的投资时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已逐渐缓解,是否还有那么多资金追逐新股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至少在香港,打新股必胜的神话已经破灭很久了。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