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团队管理”并非通用良方
发表日期: 2008-04-16 09:33:39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安仲文
尽管基金公司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的初衷是提升业绩,但现实情况表明,该制度并不是必然能帮助基金改善业绩,一些绩优基金或因此出现“水土不服”。华泰证券研究所的课题研究认为,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不会变得更差,变好的可能性却非常大;与此相反,绩优基金实行该制度后很难变得更好,有可能变得更差。
热衷团队 淡化个人
根据中国基金网2008年2月26日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在所有的355只证券投资基金中,有109只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度,占比为30.7%。团队基金经理的数量从2人到4人不等,其中嘉实策略增长、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华安国际配置QDII等基金分别由4位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管理公司中,华夏、嘉实、南方、泰达荷银、中银国际、工银瑞信等公司比较热衷于推行团队基金经理制。
分析认为,基金公司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有很多原因,如应对单只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培养更多新基金经理、相对淡化“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应对基金业绩排名的压力,希望通过团队共同管理基金,发挥团队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上的优势,团队成员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基金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从而提升基金业绩。
绩优基金初显不适
尽管市场几乎一致看好基金团队管理制,不过推行后的实际业绩“分化效应”可能令外界感到困惑。以2007年度改制为团队基金经理制的35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发现,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基金业绩在三月内保持稳定的比例为62.9%,业绩变好和业绩变差的基金占比为37.1%。而以6个月业绩排名变化分析发现,业绩稳定的比例大幅下降为33.3%,业绩变好和业绩变差的基金占比则上升至66.7%。
此外,根据基金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之前3个月的业绩排名,如果将前三分之一的基金称为“好”基金,中间三分之一称为“中”基金,后三分之一的基金称为“差”基金,那么,“好”基金在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3个月内没有变得更好,保持稳定和变差的比例分别为57.1%和42.9%;“差”基金3个月内也没有变得更差,保持稳定和变好的比例分别为55.6%和44.4%;“中”基金保持稳定的比例非常高,达到了75%,变好和变差的比例都很小。而按照6个月的周期进行分析则发现,“好”基金的业绩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差,其比例达到了72.7%;“中”基金保持稳定的比例仍然较高,为62.5%;“差”基金变好的比例明显较高,达到了75%。
团队制或遭怀疑
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还发现,从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的基金公司角度看,3个月内泰达荷银、南方等基金公司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业绩改善效果,华夏、嘉实、景顺长城等公司的一些基金则取得了负面效果,而上投摩根旗下四只基金业绩变化不大。6个月内 ,嘉实、景顺长城等公司业绩仍旧没有改观,南方、中银国际等基金公司则效果较好,而上投摩根公司的长期效果则明显变好。
报告最后表示,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在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不会变得更差,变好的可能性却非常大。如泰达荷银、上投摩根、中银国际等基金管理公司就很好地利用团队基金经理制,有效提升了基金业绩。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当基金业绩表现不如人意时,可以观察其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的效果,一旦业绩改善则可继续持有,否则应及早赎回。而表现优异的基金在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很难变得更好,且6个月内业绩变差的可能性却非常大。因此,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一些基金实行团队制后,业绩未改善或出现下滑,该制度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怀疑。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