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机会来了吗?

发表日期: 2008-04-09 00:00:00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张炜
  ■张炜
  银监会于本周一晚间宣布,与美国证监会达成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协议。此举意味着银行系QDII将可投资于美国股市及经美国证监会认可的公募基金。
  在目前QDII处境依然艰难之际,投资美国股市是否意味着QDII迎来了转机?
  其实,QDII投资成熟市场早已不受限制。QDII基金的投资没有地域限制,只是银监会在开放银行系QDII投资股票时,规定银行系QDII只能投资与中国银监会互签监管合作协议的境外监管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对银行系QDII来说,银监会已经先后批准其投资香港、新加坡、日本、英国、美国等市场,不断扩大境外投资市场,逐渐从成熟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扩展到新兴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境外投资机遇。尤其是最近开放投资于英国、日本、美国等市场受到关注,在去年QDII遭遇海外市场震荡冲击之初,就有海外机构指出,国内QDII在配置上过度集中于新兴市场,从而遭遇了较大的风险。
  成熟市场的上涨潜力往往不及新兴市场,但其稳定性较强。此番全球股市震荡,由美国而起,但到上周末,美国道琼斯指数的回调幅度为11.55%,香港恒生指数回调了24.05%,上证指数回调了43.73%。就风险而言,美国股市小于香港股市,香港股市则小于A股市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投资美国等成熟市场就是最佳选择,截至2007年12月21日,2007年以来的MSCI成熟市场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涨幅分别为3.01%和27.97%。法国巴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专家去年12月在沪指出,QDII投资于欧洲、美国等成熟市场,可起到很好的资产配置分散功能,但缺点是这些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不如新兴市场,年化回报率大约为8%至10%。
  正因为新兴市场比成熟市场更具有预期收益的诱惑力,基金QDII虽然不受地域限制,但普遍把投资方向瞄准新兴市场,“金砖四国”显得“炙手可热”,而没有QDII刻意突出成熟市场概念。南方全球精选QDII在发行时称其将采取主动管理的方式,在成熟市场、新兴市场与港股之间进行专业化的资产配置,但去年12月底的投资组合显示,由于看好香港的高增长、相对低估值及未来增量资金进入的可能性,加重了该基金在香港市场的配置,香港股票投资占其资产的比例为32.91%。该基金QDII还表示,预期2007年新兴市场占全球GDP的比率将达30%,其中在全球经济成长率中贡献度达47%,显示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日渐重要并已占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增加在高成长的新兴国家上的资产配置,争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对银行系QDII来说,投资范围的扩大,可以增加投资选择的余地。在币种选择上,也可以通过多元化,来规避人民币升值的风险。欧洲市场的一大吸引力就来自于汇率,较之美元贬值,2002年底到2007年底,欧元相对于人民币上升了约35%。不过,QDII想“咸鱼翻身”,单靠投资目的地的挑选,恐怕还难以实现。QDII已有的失败,表明其投资策略有很多“硬伤”,自我管理不当带来的损失,不亚于海外市场震荡造成的损失。正因为能力的欠缺,多个QDII产品没能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如今市场对于QDII的信心已降至“冰点”,有调查显示,52%的投资者认为“次级债危机影响仍然巨大,翻身困难”和QDII“必死无疑”。倘若不能用赚钱效应来证明价值,QDII投资范围再广阔,也难以重新振作起投资信心,难以吸引到资金积极参与。
  近期港股的反弹,对QDII是难得的“喘息”机会。到本周一,恒生指数已较此次调整的最低点反弹了19.47%,而上证指数只是反弹了10.04%。多个QDII的单位净值出现了回升,例如,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4月3日公布的单位净值为0.701元,较3月20日的0.632元出现明显回升。在海外股市初显的企稳反弹之际,QDII只有不再让投资者失望,才能挽回已经流失的投资信心。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