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台籍“三剑客”为基民指点迷津
发表日期: 2008-04-07 17:15:47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程满清
如何看待A股市场此轮深度调整基金业台籍"三剑客"为基民指点迷津
A股跌幅仍在正常范围
对于去年10月15日上证指数创下6124.04点历史高位后进入深幅调整最低至3271.29点的A股市场,在陈忠庆、汪圣芬、陈明月这三位台湾地区人士看来并没到很严重的境地,如果经历了台湾地区股市的几次大幅调整,再来看A股市场的这次幅度约为40%的调整,大多数人应该都可以处"跌"不惊了。
"台湾地区基金教父"陈忠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调整幅度仍在正常范围之内。陈忠庆介绍,台湾地区股市波动最大的一次,就是1990年股指曾在十几天内跌去80%之多。汪圣芬对于台湾地区股市1990年时的暴涨暴跌也记忆犹新,在第一波万点高峰时,股市繁荣几乎带来了百业兴旺。"人人都觉得挣钱很容易,餐馆可以说是天天爆满,这与内地前两年的情景如出一辙。"她说,那是台湾地区股市最大的一次行情,只要经历过的人都无法忘记,从1986年时不到1000点,到1990年2月攀升到12682点的高点,然后在8个月内下跌到2000多点,1990年底再站上4000点,可谓是汹涌澎湃。
股市一旦涨幅过大,下跌的层层压力积累必然导致每到一个高点就会出现一次下跌,陈明月认为这是股市运行的自然规律。
相比较而言,目前A股市场的跌幅还不及1990年台湾地区股市跌幅的一半。对于A股市场股民和基民出现的恐慌性情绪,陈明月认为这都将是短期效应,A股市场未来还将有较大的发展。
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建立在对于A股与台湾地区股市跌幅的比较。据介绍,台湾地区股市在发展中也遇到大小非减持、新股上市、融资等问题,加之台湾地区金融工具较内地更多,QFII、基金、散户等等各种力量博弈,比之今日的A股市场投机情绪更浓也更为动荡。
当前A股市场深度调整,根本因素还是在于担心经济基本面转头向下。陈忠庆指出,台湾地区股市上世纪90年代遇到调整时也包含担心经济基本面的因素,比如说本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大量盈余,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都很相似。但台湾地区经济还是成功地在摸索之中完成了转轨,在他看来,内地经济只是走到了转轨的关键时期,持续增长阶段并没有走完,意味着股市牛市也并没有终结。相比较而言,内地转轨的基础要比当时的台湾地区好很多,各类新兴高科技产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而且转轨的目标也很明确,未来的发展应该非常可观。
发展初期基民反应如出一辙
面对股市的涨涨跌跌,两地基民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时的反应非常类似,上演着一波三折的"抄底被套"。"但由于投资台湾地区本地市场的开放式基金影响力一直不大,所以即使在之后市场调整时出现一定的赎回现象,也没有造成当前内地所担心的流动性风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台湾地区基民,和现在内地基民的投资心理极为相似,都希望能在短期内赚到快钱,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同时基金公司的发展也很相似,在初期时以跑马圈地、扩大规模居多。台湾地区基金业从1992年开始发展起来,当年新成立了11家基金公司。随着基金公司不断跑马圈地,加上台湾地区股市开始迎来一个中级行情,一些股民转向投资基金。
陈明月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了台湾地区股市下跌初期时基民的反应。每次大跌开始时,基民第一反应是恐慌性的赎回,但是随着下跌次数越多赎回就越来越少,跌得太凶就不卖了,一直持续到最低点。实际上,这么多次大跌之后还是存在"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投机心理非常严重。另外一方面,市场的调整过程也是反反复复的,中间很多次大的下跌里套着小的下跌,都不是一次到位,抄底继续被套,一拨接着一拨。
陈忠庆回忆,1990年台湾地区股市万点行情时基金业还不发达,那时候不少股民就把开放式基金当成股票来炒,溢价曾经达到600%、700%之高。当股票市场连续十几天跌停时,封闭式基金自然也几乎遭遇每天跌停,疯狂之势到现在都令人印象深刻。
多元化市场助台湾地区基民成熟
台湾地区资本市场是个复杂的资金博弈市场,投资者可选择的基金品种也多达千余种,正是这样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令台湾地区基民随着震荡幅度非常大的股票市场逐步成熟起来。陈忠庆表示,1997年和2000年台湾地区股指曾两次突破万点,两个高点之后的调整幅度很大。但在这样剧烈震荡的股市中,基民反而能够走向成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台湾地区基金市场的多元化结构。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据陈忠庆介绍,台湾地区基金业在发展初期就对海外产品采取开放政策,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发展,台湾地区基民如今可以选择的基金种类超过1300多只。500多只由本地基金公司发行,其中投资岛内股票市场的基金规模只占不到两成,剩余的都是投资债券货币市场,或者海外市场,相当于内地的QDII;800多只由海外基金公司发行,如花旗、富达等。
如此丰富的选择,让投资台湾地区股市的基金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一直不大,也很难对整个市场造成流动性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鸡蛋不是在一个篮子里面",台湾地区岛内市场即使表现不佳,对总收益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基民们也不会恐慌性地赎回。正是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市场,让台湾地区基民们慢慢地将基金作为中长期的理财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养老基金等,而非短期内的投机工具。相比较而言,当前内地基金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投资于A股的股票型基金,这一不合理的结构是形成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内地QDII"出海"方向值得肯定
台湾地区基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海外先进经验的借鉴,这也是其特色之一。据陈明月介绍,最初台湾地区基金公司受制于台湾地区监管部门的关系,仅有4家基金公司试点运营,并且全部有外资参股。最初台湾地区基金业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没有什么产品创新的空间,只有平衡型和偏股型的规模比较大,然而伴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基金公司也在不断引进外方的经验和自身实践中学习着。目前,台湾地区本土基金公司不仅仅发行偏股型基金,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也占有很大份额,市场结构较之内地基金市场要更为合理。
"台湾地区基金业的发展,对于内地无论是基金行业还是基民都具有借鉴意义。"陈明月认为,目前内地基金业人员还需要不断累积经验,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更需要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投资市场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多元化等等。
从去年年底开始,内地基金QDII"出海"。由于多种原因,令前期出海的几只QDII基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对基民购买新QDII基金的热情影响较大。"但开始总比不开始好。"汪圣芬认为,QDII是内地基金业完善结构、分散内地市场单一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出海在大方向上是值得肯定的。她表示,前期出海QDII基金亏损的原因,主要是时点选择不佳、缺乏对海外市场的充分了解、缺乏相关人才等等。
汪圣芬建议,QDII基金要着眼于对海外投资产品进行多元化的创新设计,眼光不应仅仅局限于股票、债券等机会,还应关注其他方向的产品。例如,虽然不能够直接投资于大宗商品期货,但可以投资于关注这些产品的海外基金产品。
台湾地区股市波动大事记
第一波
1986年,股指突破1000点关口。
1988年,股指一路高歌猛进,飙至8790点。
1988年9月,受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的影响,股指连跌19天到4645点,几乎腰斩。
1990年2月12日,在资本利得税政策取消后,股指迅速飙至12682点的历史最高纪录。之后在八个月的时间内跌掉10000点。到当年的10月1日,股指跌至2485点。
第二波
1995年,一度猛升至7124点,后由于政治事件,股指在当年8月骤降至4474点。
1997年7月31日,股指第二次突破万点。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10月下挫至7089点,此后一直低迷。
第三波
2000年2月9日,股指第三次站上万点大关,达到10256点。但受到有关事件的影响,3月13日大跌7%,随后连破6000点和5000点关口。
2001年,台股屡跌不止,到"9•11事件"后甚至跌破3500点,此后一直维持在4000到6000点之间。
2005年到2007年初,台湾股市一直在6000点到8000点之间徘徊,今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000多点的位置。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