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的胃与基金规模

发表日期: 2008-03-15 10:36:0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长假时,带小孩去红山森林动物园玩,因为赶趟看动物表演,所以等我们到猴山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了。不想却看到了与平常完全不同的猴山。

  猴山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生气,大部分猴子藏在山洞里,外面的猴子也都懒洋洋地蹲着,没有一只猴子在动,甚至对游客扔的香蕉和果冻都没有一点反应。看来还是长假养猴啊,游客们把猴子的胃喂撑了,却再也欣赏不到猴子的调皮、敏捷与速度。

  原来胃与速度之间,还有这么强烈的关联。

  在理财的猴山里,也生活着一群猴子,就是基金,而基金的规模,就有点像猴子的胃了,我们投资者,则是猴山的游客。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犹如此,何况猴子?所以猴子饿的时候,也会无精打采,就像基金的规模超小时,就干脆被清盘一样。但是猴子吃得太饱,胃被撑起来的时候,还是无精打采,真可谓过犹不及。基金也一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表现也是如温开水一样,不冷不热,令人郁闷。

  我们都喜欢吃的六成饱的猴子,既有运动的能量,又有对食物的渴望,那时候的猴子,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既灵活,又有速度,可爱之极。

  我们都喜欢规模适当的基金,既有足够的资金供基金经理调度使用,又有做好业绩慢慢扩大规模的动力。往往这样的基金在大行情里涨起来速度惊人,在板块轮动时能灵活跟进,在大盘调整时却很安静,所以总是让我们可以安心持有,并获得不菲的回报。

  当然,在理财的猴山里,猴子有大有小,不同大小的猴子胃的大小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基金,根据其基金经理、品种、投资策略、股票池的不同,适合的规模也不同。蓝筹类的基金,适合的规模就会大一些,而投资中小板的基金,适合的规模就会小一些,而且,有的基金经理的风格适合管理大一点的规模,有的则适合管理小一点的规模。

  但不管怎么说,每只基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规模范围,有着清楚的下限(太小了就清盘了)和模糊的上限。太小固然不可取,但是为了管理费而放任规模随意增长,或者采取极端营销手段使规模短时间内急剧扩大,以至于基金规模到接近甚至超过与之适应的规模时,这支基金表现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直到持有人的赎回导致规模回到正常的位置,才会继续以前的辉煌。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超大规模的基金,一旦业绩不好,就会导致大规模的赎回,这种饱一顿饥一顿的大规模变动,会严重影响基金的运作。其实最好的状态就是基金的规模控制在类似猴子六成饱的位置,一方面,基金规模的变动上下都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基金适合的规模也会随着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基金经理的操作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增加。

  对基金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由于管理费的诱惑,很多基金公司的胃口都很大,但是,不是每个基金公司都有那么大的胃,基金公司适合管理的规模,也是受其管理、投研、服务团队的水平制约的。胃不大,胃口却很大,结果是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上去了,业绩、服务却更不上,甚至频频出现自摆乌龙的现象,涉及三家基金公司的转债门事件余音未散,增发申购门事件又牵扯到三家基金公司。

  暴饮暴食要不得,跨越式发展往往是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小猴子不可能一天长成大猴子,基金的规模、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也要像小猴子的胃一样,循序渐进,随着身体的健康成长而逐步增加。

  当然,作为游客,我们也要文明旅游,看到猴子已经饱了的时候,就别再投食了。作为投资者,申购基金前,还是先做功课,至少先关注一下基金的规模,规模太高时,就别去申购了,考虑去喂其它六成饱左右、而且潜力不错的基金猴子吧。

  一句话,基金的规模增长、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增长也要慢牛!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