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选股涨价逻辑:农产品躁动第4次产业革命
发表日期: 2008-03-11 09:21: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刘翼
3月10日,又一个灰色的星期一,上证综指下跌154.22点,跌幅深达3.59%,深圳成指更是下跌4.48%,创今年1月以来新低。
当天,一个关于CPI的恐怖数字在证券市场流传:2月CPI或将高达8.7%!宏观经济面临更严厉调控的可能。
股市动荡和CPI居高不下的背后是什么?
或许,我们正经历一场能源革命,一次农业与工业重构的革命,一次石油和玉米推动的产业革命。
基金经理与农业股
"粮食已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而是一种工业原料,这是一次革命。"近期,国内某知名基金公司人士评价。其对众多农业类公司进行调研后,将很多农业股加入到该基金公司股票池中。
实际上,就在半年前,基金经理对农业股还是很难感兴趣的。"那个时候,大家喜欢大的,地产、金融、钢铁等。"另一位基金经理调侃说,"现在喜欢涨价的,什么东西能涨价,业绩肯定能提升,比如草甘膦、肥料、矿产、种子。"
基金态度转变的结果是,农业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在近期蹦出牛股无数。过去4个月内,上证指数跌幅超过2000点,而一些农业类上市公司则上涨超过100%,如敦煌种业(600354.SH)、盐湖钾肥(000792.SZ)。出于对能源价格的担忧和替代能源的青睐,新能源类上市公司也鸡犬升天。
"以前,农产品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比如说,由丰收歉收、农资用品的上涨等因素决定。但现在,农产品价格还受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交银施罗德一位基金经理一语道破。
这并非是一次短暂而狂热的概念炒作。上述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就认为,"现在看,玉米、大豆价格的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上涨趋势。"
实际上,让基金经理们对农业股态度根本转变的事件是:国际油价踏破100美元并企稳。
石油到粮食的传导链是:在油价持续走高后,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越发坚定,即决心种植更多的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来替代对原油的使用,以保障国家安全。如果需要更多玉米,人们只能在亩产和种植面积上做文章,单产的提高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要考虑一个边际效益,即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比如,施用更多更好的除草剂、施用更多的化肥,这可以带来亩产的大幅增加。所以,如果粮价上涨20%,那么相关农资产品的价格可能上涨100%。"上述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续称。
玉米、石油:谁是推手?
事实上,在石油涨到50美元以后,玉米革命已席卷全球。很多专业人士已达成共识,第四次产业革命很可能围绕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
需求的"量"是变革性的--玉米在之前作为粮食作物被消费,比如用作饲料生产肉食,但现在,玉米将被汽车消费。
"美国农业政策在2006年(因此)发生改变。之后在美国西部,大豆种植面积被大大减少而改种玉米,由于玉米比大豆需要更多的氮肥,直接大幅推高了相关农资价格。"一家化肥上市公司高管说。
去年12月,美国新能源法案扩大了再生能源标准,这将会帮助发展生物燃料生产,并在长时期内提高玉米和大豆需求。
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中,美国总统布什呼吁,延长两项能源政策的实施以降低美国对外国石油来源的依赖,其中包括到2017年将以原油为原料的汽油的需求降低20%。实现途径包括增加再生燃料的使用,由2012年的75亿加仑增加到2017年的350亿加仑。
在2008年1月25日发布的能源市场简评中,高盛集团预计,为满足 350亿加仑乙醇的需求,美国50%以上的玉米产量将需要用于乙醇生产(意味着玉米消费量将较2006年的水平提高65%)。
"这种情况之下,玉米价格怎么可能走低,相关的农资怎么可能不涨价。"前述基金经理如是理解。
申银万国认为,国内粮食价格已由长期高于国际市场转为低于国际市场,进出口量较多的粮食品种(玉米、大豆等)价格将受到国际市场的联动影响,而品种间种植效益的平衡又会拉动相关品种的价格波动。
随着中国粮食贸易量的增加,国际、国内粮食价格走势的联动效应将逐步增强。申银万国预计,中国粮价平均上涨幅度约10%-15%。
涨价背后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以及隐含的通胀必然性。"玉米、大豆这种同期种植的产品,增加一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另一种产量肯定下降,价格肯定上升。"一位专业人士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食品价格上升,进一步导致CPI高企,一轮通货膨胀兴起。
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也将被重构。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周原上周末在北京公开表示,当原油价格为100美元/桶时,中石化集团每销售1吨汽油亏损高达2000元人民币,而销售柴油的亏损比汽油更高。
显然,目前中国的成品油定价不可能长久持续。"实际上,欧美国家197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经济减速等问题,都是油价导致的。"上述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说。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