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场作对,还是与自己作对?
发表日期: 2008-03-07 10:07:03 来源: 四川金融投资报 作者: 华桦
赶在华夏希望债券基金发行的最后一天,黄阿姨把年终奖收入的节余买了债券基金,在此之前,黄阿姨一直在犹豫:近几个月基金的净值也和股市大盘的走势一样,上上下下的坐过山车,虽说今年两个月收益还是零,但黄阿姨投资基金的"历史"比较长,算下来,年收益还在三位数,所以心里一直很"笃定"。她的犹豫是股市动荡时,基金也出现了"打短线"的机会,来回30%-40%波动的机会收益,有点诱惑人。是拿手上的钱去"追求短线收益买股票基金抄个底",还是"规避长期风险配置债券基金为自己的投资加上把保险锁"很费思量。买了债券基金后黄阿姨心里更踏实了:"连温总理都说要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我的投资也少一些贪,多一点稳吧。"
还在读研究生的小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年来,小颖一直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证券从业资格和期货从业资格的考试,并且还在华尔街英语班学习,想完成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考试,她的"试验田"就是自己管理的三个股票账户。"跳槽是早晚的事,谁让我喜欢这个既能规划人生,还能规划财富的行业?"
和黄阿姨、小颖相比,在这个市场里摸爬滚打的投资者,收获的不只是赢利。在刚刚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就透露,去年专业机构投资者如基金、QFII、券商、保险等仅有3%的账户出现亏损;一般的机构投资者亏损账户比例在12%;而中小散户亏损账户则达30%。
这个数,是和股市在走熊时"70%的投资者亏损"的数据相对应的。谁都知道,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少见的"大牛市",虽然其中也有年初的大跌,5.30的大跌和年底的调整,但总的来说,投资者的收益不错。出现30%的亏损便自有其原因所在。
中国股市诞生近20年来,投资者教育是断断续续被提及的,只是近两年,随着股民队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但市场面对一批批的新进入者,还是显露出了某种不适应和滞后的特性:在资本市场"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新入市的投资者,冲着诱人的高收益,也如同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市场。在为这个市场带来活力和源源不断的资金的同时,也为这个市场的投资管理者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为一批批的"新生"传授基础知识,如何让已经在市场里尝过甜头也摔过跤的"老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不可否认,中小投资者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的弱势群体。也难怪,说资金,没有机构们雄厚;说信息,没有机构们掌握的多;说操作,没有机构们的动作快;说研究市场和个股的本事,更不能和机构同日而语,处处慢半拍,一直没有摆脱被市场的变动"牵着鼻子走"的现状:就以最近的主要理财方式给投资者的感受来说:还没有从"价值投资的路还能不能走"的疑问中走出来,又要面对"上市公司恶性再融资接踵而来"的梦魇;看到基金火爆刚追进去就遇到净值大幅折价,把钱放在银行自认为最保险的却遇到"零收益"的尴尬结果。"弱者恒弱",似乎是一直处于和"市场作对"的被动地位。
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当股市在面对新的问题一步步得到解决的同时,市场的每一点"风吹草动",由于投资者的心态不稳而出现的"追涨杀跌",由于贪心太重而出现的"盲目抄底",由于追求短线而出现的"频繁出入",还是屡屡出现,在这个问题上老是"阴魂不散"的,就是技术问题以外的投资心态和人之本性。而这一切,明确的给我们以指示,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只是在和自己"作对"。
投资要讲"定力",这结论似乎有点悬。但换成"市场中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或者是"股市从来不是慈善机构",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