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惨淡 投资者冷淡
发表日期: 2008-02-18 00:00:00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张胜男
上周五,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因为春节假期的影响,2月1日即结束募集的工银QDII基金,到2月15日才发布成立公告。220亿的规模上限,最后只募到31.5亿元,是计划规模的14.3%。1月3日到2月1日,一个月的时间,188.5亿基金份额“滞销”,春节前消费领域的抢购热情并没有渗透到基金投资。
公告表示,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基金于2008年1月3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募集。截止到2008年2月1日,基金募集工作已经顺利结束。2008年2月14日起,基金合同正式生效。自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基金管理人正式开始管理该基金。该基金募集期间募集的有效份额为31.5亿份,有效认购总户数为142,898户,其中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员工认购份额为274万份,占比为0.09%。
31.5亿份,相比此前四只QDII基金,数百亿的规模遭遇千亿资金哄抢,显得更加惨淡。但世事难料,1月的股市行情,1月的春运雪灾,工银瑞信能有这样的销售业绩,或许只能归结为其总经理郭特华当初承诺的那句话:遵循市场化的方向规范发展。
虽然坊间也有传言说“工行员工不买工银瑞信全球基金将被扣减年终绩效工资,某地工行支行人均要完成8000元”,“普通员工每人15000元,领导干部25000元,都美其名曰一把手工程,必须完成任务”等等,但14.3%的销售比例一公布,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全国最大的银行,如果按人均1万元的任务,完成不到200亿的销售,只需不到2万人参与即可。而统计显示,工行2007年的个人客户经理总数就已超2万人,大堂经理超过9000人,要想通过行政手段实现销售目标真的很容易。
有业内人士认为,发行失利的核心原因,还是要归结为行情惨淡,投资者冷淡。
无独有偶,自2005年公司成立之后,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基金发行就老是遇到各种不凑巧的时候。
旗下首只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成立于2005年8月31日,那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危难阶段。基金合同生效后,受累于大盘下跌,在1元面值附近徘徊良久,令慕工行之名而来的投资者深感失落。
2007年4月,正当股市行情风生水起之时,股票型基金大行其道之时,工银瑞信发行了一只债券型基金——增强收益债券基金,首发上限为50亿,与多只股票型基金扎堆在“五一黄金周”前发行,最终募得资金36.8亿元。
而此次QDII基金发行,又是这样一个天时地利全不占的时候。就连验资备案的过程都拖延了更多时间。比起此前的一日告罄,当日验资备案,第二天发布成立公告的效率,着实拖沓了许多:发行一个月,因为有春节假期,再半个月后才发布成立公告。让参与认购的投资者过年都担心自己是不是白认购了,这基金是不是成立不了了。幸好姗姗来迟的公告还是宣布了基金合同的生效,31.5亿的规模也照样撑起了第五只QDII的门面。
昔时,与增强收益债券基金相竞争的是博时第三产业基金、华商领先企业基金、国泰金牛创新成长基金和华夏蓝筹核心基金(LOF)等偏股型基金如狼似虎地发行或集中申购;今日,与工银全球基金相比较的是,其他名气更大的四家基金公司“打折销售”的QDII(净值全部位于一元面值以下,且全部处于打开申购的状态)。
工银瑞信为何总是如此出师不利?工银全球的基金经理郝康表示,QDII产品需要时间来验证。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相对调整后的市场,不管从基本面还是从估值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投资管理人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建仓,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收益。
一位基金研究人员表示,看基金合同,工银全球的投资策略和嘉实海外几乎一致,都打的是中国概念的旗号,既然还是投资中国的公司,又怎能起到分散风险,资产配置的作用呢?看嘉实海外的净值表现,长期徘徊在0.8元下方,对工银全球的前途,也很难乐观。
工银瑞信的首只基金历时两年时间,面值终于从1元上下爬到了3元上;不知工银全球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令市场惊艳?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