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基须防硕鼠抢食 “老鼠仓”危害莫言轻
发表日期: 2008-02-04 00:00:0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祁和忠
在2007年10月份之前,沪深大盘总体呈现单边上行态势,虽然期间也曾经历过较大的震荡,但持续的牛市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财富,让市场各方沉浸在喜悦之中,投资者对于基金“老鼠仓”等危害市场的行为表现得比较宽容。不少人认为,在一个新兴市场,基金“老鼠仓”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只要自己赚钱,基金经理做“老鼠仓”也没什么关系。
但自去年10月份起,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引发,沪深股市剧烈震荡,在股市赚钱不再像以前一样容易,大量在去年下半年后入市的投资者不但赚不到什么钱,而且在波动剧烈的市场中出现亏损,投资者利益和基金“老鼠仓”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基金“老鼠仓”越养越肥
所谓基金“老鼠仓”是指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的其他知情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和信息优势,在基金完成买入某只股票前借用他人账户买入股票,在基金完成卖出前提前卖出股票的行为。由于有公募基金的数以百亿甚至千亿的资金优势作后盾,基金“老鼠仓”的获利率相当高,其利润来源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对基金资产的转移。
虽然基金“老鼠仓”在业内一直私下相传,但其暴露于公共视线之下则是在去年5月。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对于当时已经被捉住的“老鼠”,有关方面一直没有一个公开的处理和交待。
对于基金“老鼠仓”的处理为何会如此心慈手软呢?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基金“老鼠仓”涉及面较广,基金经理做“老鼠仓”只是小头,有基金公司高管不但自己做“老鼠仓”,而且把“老鼠仓”当作礼品送人,从而造成“老鼠仓”的查处十分缓慢。
“老鼠仓”危害必须重视
目前,国内基金资产已超过3万亿元,这些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银行储蓄。老百姓把多年的积蓄由银行转变为基金资产,是为了获取能够打败通胀的盈利。3万亿元资产金额巨大,保护这些资产安全的责任更加重大,如果任由“老鼠仓”发展,不予以必要的惩戒,这些资产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由于基金“老鼠仓”的获利率高,因此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损害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在资本市场,信心是市场发展的基础,而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必须建立在监管层对市场的严格监管之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基金 “老鼠仓”,是因为法律不近人情,不允许证券从业人员炒股,而这是一个不可能执行的规定。他们说,在前两年的牛市行情中,基金经理宁愿辞职,也不会放弃炒股,因此应该在基金经理买股票方面实行备案制。
国外做法不宜盲目照搬
诚然,在成熟市场如美国,法律允许基金经理买股票,在买入或卖出前须申报,但这种制度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它同样会与投资者的利益存在冲突。例如,大型基金的基金经理通过工作便利,可以提前获得一些股票的重要消息,在得到这种消息后,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己的账户买股票,很多精力用在照应自己的账户上,而基金资产就得不到应有的照应。
鉴于这种情况,管理严格的海外基金公司会对基金经理买股票作出很严格的要求,如市值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以避免基金经理发现较好的中小市值规模的公司后,只给自己的账户买进。同时,对于基金持有的股票,基金经理只能后买后卖,而不是先买先卖。由于限制繁多,因此,在海外真正值得信赖的基金公司,其基金经理虽然理论上可以买股票,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限制。
因此,破除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尊重法律的严肃性,这是基金市场能否长远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