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节前斗富 年薪千万不是神话
发表日期: 2008-01-16 00:00:0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祁和忠
两年多来的牛市,制造了大量千万或亿万富豪,基金公司的大小经理们正在快速晋身这一行列。日前,《理财周报》一篇题为《基金公司年薪年终奖调查》的报道,掀开了基金公司经理收入构成的面纱一角,由年薪加年终奖构成的显性收入低者为30万元,高者为1000万元。
对于处于买方角色的基金公司经理来说,除上述显性收入外,隐性收入即通常所谓的“灰色收入”才是他们中的部分人真正看重的地方。而这也正是一些基金公司上至总经理下至基层主管们,在不遗余力地做大基金资产规模的利益驱动力所在。
行业属性成就高薪
基金经理年薪3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市场经理年薪14万元至20万元,加上年终奖约30万元,《理财周报》的调查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
基金经理年薪之所以相差很大,主要是由于去年市场上有几家小基金公司,拉低了最低数。从平均水平看,100万元以上是行业的平均水平,明星基金经理能拿到五六百万元,排在前几名的已成为公司的金字招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达到1000万元上下也就不稀奇。
无论基金经理还是市场经理,在基金公司金字塔式的职员序列中都只能算是中下层员工,其薪资可以勉强代表平均水平。基金公司的管理架构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即投研体系、市场体系与后台体系,以基金经理为代表的投研体系工资最高,以市场经理为代表的市场体系次之。三大体系中的各个部门总监或副总监,以及公司副总经理与总经理等,则处于金字塔的中上层。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年薪从100万元左右至1000万元以上不等,落差也很大,但大多在200万元以上,500万元至600万元属于比较集中的区间。
在年终奖方面,即使是在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中,中等规模以上公司的年终奖都在12个月的工资左右。近两年,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而水涨船高,年终奖增至14个月至18个月的工资。
与其他行业相比,基金公司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其金融行业的特殊属性使然。“只有薪资水平具有竞争力,才能吸引到人才。”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员说。
“灰色收入”远超薪金
除正常的年薪与年终奖之外,基金公司管理人员还有一块隐性收入,即按通常所谓的“潜规则”进行操作而获得的灰色收入。
在投研体系,有很多资金会主动找基金经理,请他们代为操作,俗称为“外盘”,即公募基金经理兼做私募。另外,基金经理自己的钱也会通过亲属的账户或其他更隐蔽的帐户直接操作,俗称“老鼠仓”。由于有数百亿以至上千亿公募基金作后盾,享有先买先卖的优势,基金经理自己的“老鼠仓”每年回报率在10倍左右。
在市场体系与后台体系,基金公司每年在营销服务的购买,以及软硬件设备采购方面的投入都达数千万元。“佣金比例介于10%至20%,通常是15%。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谈。”一家基金公司的供应商说。在其他相对规范一些的行业,类似的佣金收入一般会进入小金库,进行统一管理。在基金业,目前基本由相关经手的人员自己处理。
“在基金公司做过两三年,管理人员就基本上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会太看重工资与年终奖。”一位熟悉基金业的人士说。
■深度透视
基金狂热追求规模的背后
BY 祁和忠 每日经济新闻
一切以资产规模为中心,这是去年以来不少基金公司工作的主线。尽管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规模并非越大越好。通常,比较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只对100亿元以下的基金感兴趣,因为动辄百亿以上的基金,已很难通过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方式来为基金贡献有效的收益。
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规模则代表着一切。把基金业绩排名做上去,归根结底,其目的还是为了卖基金时能卖得更多一些。基金公司的收益来自于管理费,按1.5%的比例从基金资产中提取,资产规模越大,基金公司的利润就会越丰厚。
“今年,公司利润很高,钱多得都不知道怎么发了。”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在去年年底前得意地鼓励着部下说。其实,基金公司有的是办法,包括提高工资、奖金、各种福利费等,实在发不掉的突击花费。一个200万元以下的广告牌,几经转手之后,到基金公司手中已经400万元以上。“这里面的水实在太深了。”一位业界人士说。
为了做大资产规模,开放式基金通过基金分拆、大比例分红进行圈钱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投资者最盼望分红的封闭式基金,在分红问题则是能拖则拖。为了做大资产规模,业绩排名居前的总是开放式基金,在产品设计具有规模稳定优势的封闭式基金却拉在后面。为了做大资产规模,某基金公司在大盘处于6000点附近时,还制定出要在去年年底前的2个月内让资产规模增长50%的计划。
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已经异化为一条复杂利益链的代名词,不仅仅是显性的工资、奖金与福利等正常收入。
■记者有感
基金这水不宜太浑
BY 祁和忠 每日经济新闻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曾经影响了很多人的古训,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基金业。但目前基金业的水确实有点太浑,以至开始发黑了。
以基金“老鼠仓”为例,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通过亲属账户或更加隐蔽的方式炒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公司内部相互公开交流炒股心得,讨论捉黑马的信息,都已司空见惯。在这种氛围中,难怪基金经理会把“老鼠仓”当作一种正常行为,不搞“老鼠仓”的反而倒成了傻子。
“老鼠仓”会在基金买入前吃货,在基金卖出前抛货,实际上就相当于把公募基金持有人的资产变相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从理论上讲是应该受到控制和监管的。但从去年五、六月份唐健的“老鼠仓”东窗事发至今,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相关处理却一直没有下文,说明调查基金“老鼠仓”在技术上虽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由于牵涉的利益链复杂,进行公开披露或予以处理的难度相当之大。
再以基金公司的市场体系为例,一些基金公司热衷于搞事件营销,每年大大小小要做十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费用从二三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确实颇为繁忙。但其目的到底是为了做大资产规模,还是为了15%甚至更高的回佣,恐怕即使是相关人员自身最终都搞不清了。
“这是一个高尚的行业,是在做善事。”一位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员十分诚恳地说。在全国各地开办讲座时,基金公司的讲师们总是在热情地布道,向投资者宣讲长期投资与定期定额投资的好处,但一些基金公司管理人员自身却把“潜规则”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把灰色收入视为正常收入的一部分,知与行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这本来是一个可以高薪养廉的行业,3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年薪,加上数十万元的车贴、房贴等福利,足够可以让行业中人衣食无忧,把基金管理作为一个长期的事业来发展。但现实中的一些基金公司却表现得十分短视,极度崇拜规模,信奉的是现金为王。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