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成都私募神秘面纱
发表日期: 2007-12-21 09:08:07 来源: 成都商报 作者: 黄晓义
私募基金一直是中国股市最神秘的群体之一,而在成都这个职业股民数量不少的城市里,同样隐藏着不少私募基金。
两年牛市,这个群体的现状到底如何?这里,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其中一些人士,揭开了他们的冰山一角。
组建
三类模式仍属初级
"尽管在牛市中战绩不错,但成都私募基金现在的整体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在成都私募圈搏杀多年的刘先生向本报记者透露,他本人目前掌管着上亿左右的客户资金。
在他看来,成都私募基金目前有三种生存模式,最普遍的模式依然是朋友与熟人之间委托炒股,这是一种很原始的状态,不仅风险难测,而且容易产生纠纷。
在营业部开工作室也是一种常见模式,这些私募操盘手大多是从过去的中户、大户演变而来,还有一些以前券商的从业人员,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技巧,但未必适合大资金的操作方式,所以最终的业绩相差很大,不过由于门槛较低,又能为所在营业部创造成交量,所以依然有生存空间,而工作室的目标客户主要以个人客户为主。
还有一种模式相对规范一些,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经验丰富的私募高手,在羽翼丰满之后成立了投资公司,招募了一批拥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加盟,无论在研究还是交易方面,都比工作室模式更加专业化,而他们更多的是为高端客户和企业服务,在投资目标上除了A股市场,还有港股等海外市场。
"成都比较有影响和口碑的私募基金公司还不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刘先生对此评价说,"一些成都本地私募高手在牛市初期便前往上海、杭州、深圳等私募发达的地区淘金,这两年无论操盘水平还是个人资产都提高很快。"
运作
操盘仍以短线为主
据记者了解,成都私募目前的操作手法还是以题材炒作为主,处处闪现着四川人"小快灵"的特点,而深圳私募圈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已开始渗进蓉城私募圈,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
"成都私募为何喜欢短炒?这应该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成都的地域有关,成都人投机性比较重,川股中题材股也比较多,题材炒作的土壤肥沃;二是牛市中市场人气旺盛,短线操作理论上效率更高,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很诱人。"我知道的一个私募操盘手,牛市之前个人资产只有500多万,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 5000万左右,全是依靠短炒强势股获得了高额提成。" 刘先生说。
而牛市以来,成都有四、五家营业部成为了交易所成交公开信息的常客,介入了很多涨停的股票,在西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涨停板敢死队"。当记者走访这些营业部的时候,都遭到了相关方面的拒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业部老总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我们的金牌客户,我们不少成交量都是他们贡献的,一旦上了报纸,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私募基金这东西还是处于灰色地带。"。
但成都私募圈中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短炒不是长远发展之计,逐渐开始向价值投资转型,这些人士大都具有海外市场打拼的经验,或长期在沿海从事证券投资。他们认为,一亿以下的资金规模做短线可行,但资金量达到几亿甚至十多亿,就很难靠短炒长期盈利了,最终还是要回归价值投资之路,深度挖掘上市公司的价值,以做企业的心态来投资上市公司。
规模
几千万元仍是主力军
在两年牛市中,成都私募基金的资金规模大幅膨胀,过去几千万资金算大的了,但现在资金规模上亿的也不少见,而这些资金多数时候都分布在客户自己的账户上,由私募操盘手代为交易。
据业内人士透露,成都大型私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成都的富豪群体,行情好的时候一个客户投资几百万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私募基金经理与客户之间合作时间较长,已取得对方的信任;二是一些企业客户,当账户上现金充裕也看好后市时,便流入股市由私募基金运作,有时候只操作三个月或者半年,吃完主升段后便撤出。
当然,目前几千万元规模的私募基金还是成都私募的主力军,通常一两个人就可以管理,也有一些是小规模团队在管理,这些私募操盘手看上去很普通,平时在营业部给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个大户。
焦点
成都私募关注"刘芳"事件
成都顶尖的私募人士一向远离媒体视线,虽然下半年一度出现了本地首只阳光私募,由成都某知名私募基金经理担任管理人,但国内最牛散户"刘芳"事件出现后,成都的私募人士再次陷入低调之中。
某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的投资公司都是合法纳税,但媒体报道税务机关调查最牛散户"刘芳"后,他们也担心过于高调会造成麻烦,因为"刘芳"根本不是什么散户,很可能就是某私募基金使用的个人账户而已,一旦被主管部门盯上,对于实盘操作和保护客户隐私都是不利的,所以他们宁可选择继续闷声赚钱。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