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金发展之路:十年锻造中国资本市场中坚
发表日期: 2007-12-10 14:45:32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陈韶旭
今年是中国基金业正式起步10周年。10年间,中国基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被认可到广为接受,并且经历了"牛-熊-牛"的转换。
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批准设立了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8家,共管理基金341只,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基民数量也达到了9000万之多。本月初,证监会颁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这部被认为是逼迫公募基金按照私募方式运作,以期提高竞争力的法规,将对基金业"强身健体,防止虚胖"有所帮助。
当第2个10年即将开始之际,中国基金业又迎来了QDII这一投资国际市场的开放机遇,与此同时,基金业本身短期内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各个公司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全行业风险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行业未来是否还能更好地发展,这是每个关心基金业的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
专为基金立法前所未有
回顾历史,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被业界视为是我国规范基金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基金10年发展的起点。专为基金立法,更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基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8年初,国泰、南方、华安、博时、华夏等5家基金管理公司首批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不久这些公司发行了第一批封闭式基金,从此,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成为我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
不过,在此之前,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基金业早已有所"胎动"。根据相关报道,1991年10月,"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区政府批准成立,成为第一批投资基金。与现在大多投资证券市场的基金相比,当时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资产由证券、房地产和融资构成,其中房地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流动性较低。1992年又有37家投资基金经各级人民银行或其它机构批准发行,其中"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于1993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截至1997年10月,全国共有投资基金72只,募集资金66亿元。这些基金的出现可以称为中国基金业的"预演"。
基金业正式起步之后,发展迅速。2001年9月21日,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设立,首发规模约为50亿份基金单位。同年10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颁布,使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从1999年就开始立法,历经三审、4年时间。专为一个金融子行业立法,显示了国家对培育整个资本市场,以及为了将基金培育为资本市场中坚力量的用心。据悉,基金法不久可能面临新修改,以适应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然而,规范的基金并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人们清晰地记得2000年《财经》刊登的《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基金的形象大打折扣,一度低迷。"基金黑幕"掀起了中国基金业的"整风运动",也直接促成了立法。事后,包括华安基金公司在内的全部10家基金公司马上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国的基金公司已经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资机构之一。
而今年上投摩根的"老鼠仓"事件让整个市场再次引发关于内部控制的讨论。
从理念受质疑到被认可
华安基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邵杰军可谓是行业内的元老,堪称基金业发展的见证人。他说,10年前基金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组合投资等理念,当时险些被当作"笑话",但现在已被广为接受。
很多老股民一定记得,当时市场弥漫的投资方式是所谓的"集中持股",说白了,就是一个"炒"字。这种情况下,要推广价值投资,谈何容易。因此,基金的选股理念几乎不被市场所认可,再加上势单力孤,很难有所作为。与市场上各种小道消息、内幕新闻流传相反,基金来个信息透明,反差强烈。基金买什么都很清楚明了,炒家自然避之不及,这也导致很多股票被基金一买就"萎靡不振"。的确,当时基金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也没有记录可以参考,出现尴尬也就不奇怪。
但当年的"笑话",如今则成了深入人心的理念。事实证明,华安旗下的封闭式基金,近10年来累计收益已超过700%,2001年的首只开放式基金累计收益也超过了400%。现在A股流通股市值的30%左右是基金持有,基金已成为股市最大的稳定力量,这正是基金投资理念的胜利。
创新推动基金业大发展
很多人会说是近两年股市的巨大发展造就了如今基金的地位,但基金业内的看法却是:创新推动了发展。
从1998年只有单一的封闭式基金到现在,基金的"面貌"已经天翻地覆,品种越来越丰富。2002年8月,国内首只债券基金---南方宝元债券基金成立。同年11月,第一只指数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成立。第一只由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也是我国第一只伞形系列基金---招商安泰系列基金于2003年4月成立。当年12月,华安基金公司成功募集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利投资基金。2004年2月,首只保本基金---银华保本增值基金发行成立。2004年8月,首只LOF基金---南方积极配置基金开始募集,首只ETF基金---上证50ETF基金也差不多同时由华夏公司推出。
邵杰军说,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的发展。基金公司当初管理一个封闭式基金时,不需要太多投入,只需要投资研究方向大致准确,买好股票就行,甚至不需要客户服务。但有了开放式基金就完全不同了,挑战一下子激增,因为投资者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利,如果业绩做不好,赎回的压力就会增大,公司的品牌也很难维持。基金管理公司于是开始从面对单一的资本市场,转向面对普通大众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头,再接着开设QDII产品后,更要面对国际市场。如果没有一系列的产品创新,基金公司也难以靠货币市场基金渡过漫长的熊市(最多时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相当于整个基金规模的一半),也无法靠众多的开放式基金和QDII产品在牛市中把握机会。
对于新兴的QDII,各家公司的看法几乎一致,认为这对未来基金公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尽管目前市场情况不是很理想,有些产品净值甚至跌破1元,但新的产品已经上报,如不出意外,很快将能获批。看来,管理层希望打通国内外市场,分散国内单一市场风险的大方向不会变。
未来十年面临国际竞争
今年10月,国内第59家基金管理公司---浦银安盛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但让新公司最伤脑筋的就是人才难寻。
浦银安盛总经理刘斐认为,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近年来如此大规模的市场扩容、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如此广泛的投资者覆盖面,已经使基金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金融子行业。在行业由广度向深度迈进的过程中,基金公司除了硬件更新外,更需要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软件的提升。从基金公司发展的角度看,59家基金公司中有的起步早一点,有的步子稳健一点,经营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但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家普遍面临着如何更充分地挖掘内外部潜力、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效率以更好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需求的难题。从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角度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QFII、QDII规模快速攀升,可以预计,在未来新的10年中,基金管理公司将全面融入全球化竞争中,而相比已积累了数百年经验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先进管理模式的缺失正是仅仅发展了10年的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最大软肋之一。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基金业才能走好未来10年发展路。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