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净值跌破1元面值:谁惹的祸?
发表日期: 2007-12-07 13:56:42 来源: 中国基金网
11月底,净值跌破1元面值的基金迅速窜升至近50只,一度引发了投资者信心的极大动摇,质疑之声四起。基金经理们在备感压力之余,也十分委屈——基金净值跌破1元面值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新近拆分,或是刚刚结束分红,在大盘飞流直下1000点的背景下,这些基金又如何独善其身呢?基金经理们的委屈不无道理,对于基金净值跌破1元,基民们确实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何况,许多基民的责难本身就是在以“基金应该只赚不赔”等非理性认识为出发点的基础上作出的,难以站稳脚跟。
不过,当大盘出现反弹、基金净值有所回升、基金营销重现活跃之际,多只基金在市场调整中破净的教训却不应该被轻易忘记。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抛开基金产品自身的“生不逢时”以及基金经理的种种委屈不谈,多只新基金或者次新基金在市场高位扎堆发行又扎堆破净的事实,还是反映出了目前基金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该被“远虑”,却在近两年基金行业热火朝天的规模扩张与业绩报喜中被逐渐忽视,终于酿成了市场踏空时的一场“近忧”。
针对本轮市场调整以及调整过程中基金难以自保的尴尬局面,日前一位市场人士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如果把‘5•30’看作是散户直接入市导致的垃圾股泡沫破灭,则本轮深幅调整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主导的蓝筹股泡沫的破灭。在过于急进、增仓过快,忽视市场过热的认知和操作方面,不论是A股新基金还是QDII基金,基金经理都同样表现出了不理性的一面。”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在9、10月份市场高位运行、蓝筹泡沫涌现、风险急速积聚的阶段,大多基金热衷于迎合基民不成熟的投资理念,为了持续营销而大肆分拆基金到1元净值左右,疯狂吸收基民的资金后却随波逐流地争抢高估的蓝筹股和红筹股,而并不能理性地在泡沫明显时控制仓位、降低系统性风险。
而这种非理性行为的背后,凸显的正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基金行业的深层次问题。尽管2006年以来基金行业借助牛市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却似乎跟不上基金规模增长的速度。
首先,基金产品同质化问题仍然严重。“我们现在基金的类型、类别,投资决策的出发点、取向上趋同性太大”,深交所有关负责人日前在“第六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表示。他指出,尽管我国基金业的机构投资者近两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目前还面临同质化的问题,机构投资者从结构上来看还是有些单一、不很成熟。
基金同质化是指行业配置集中、重仓股雷同、投资理念重合的现象。随着基金产品数量日益增多,不论什么名字什么风格的基金,行业集中度趋同、仓位近似、重仓股更是高度集中在30多只股票上。所谓的“抱团取暖”,事实上已不是秘密。
有统计显示,2007年三个季度单只重仓股平均被基金持有数量由2007年一季度的10只过渡到二季度的44.79只,再发展到三季度的51.12只。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资产规模膨胀后基金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市场估值升高、大盘蓝筹股成为市场主流,基金趋于通过抱团取暖来规避风险、获取平均收益的偏好。而同质化往往会带来两大不良影响,即市场波动的放大以及高位估值压力下基金博弈带来的股票大幅下跌与净值整体缩水。事实上,这一次新基金与次新基金在大盘走高时的争先扩容与调整后纷纷破净,已经生动地描绘出了同质化的因与果。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