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下跌综合症” 基金持续减仓

发表日期: 2007-12-03 00:00:0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梁金莺
  短期内依靠基金救市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
  11月27日,管理规模名列前茅的华夏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预期中的市场追捧并未出现。
  此前市场普遍猜测,经过基金拆分、转型、封转开等持续营销后,近千亿资金有望给市场带来新的动力,但就目前状况看,持续营销依然难改市场“失血”困境。
  而在这个寒冬中,基金最忧虑的,不是目前已经出现的净赎回,而是赎回——被迫减仓——更大赎回的连锁反应。
  “失血”困境
  基金销售已经进入寒冬。
  11月26日,金鹰优选拆分,同时,由原嘉实浦安保本基金转型而来的嘉实优质企业开始集中申购;27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第三只封转开产品华夏行业精选开始集中申购。
  “销售很平淡”,嘉实有关人士表示不便透露具体数据;“首日申购量不大”金鹰人士说。华夏有关人士则告诉记者:“首日发售规模近30亿元”。
  尽管市场预期这批次新基金的发行有望给市场注入近千亿新鲜血液,但延续了一个多月的震荡下跌行情已经把基民热情逐渐击退。新增基金开户数已从月初的每日六七万户下降到11月27日的18502户,屡创新低。11月28日,沪指报收于4803.39点,市场量能持续萎缩,基民备受赎回与否的煎熬。
  “最近的赎回量在0.2%~0.8%之间,再跌跌,就不一定了。”南方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虽然对于200亿基金来说,几千万的净赎回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倘若净赎回持续,情况将很难预测。而近日更有传闻,深圳某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已由最高的1000多亿元缩减到目前的700多亿元,缩水量已经达到30%。
  另一方面,自9月5日华夏复兴基金发行以来,两个多月来没有再发过一只投资于A股的新基金。“不过,即使批文下来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也发行不下去。”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表示。
  继续减仓
  这边厢,基民在思考申赎与否;那边厢,基金经理为应对赎回和持续震荡忙着调仓。
  “仓位高于85%的基金数量进一步下降,在全部测算基金中占比由24%下降至19.91%;仓位75%~85%的基金占比37%;仓位60%~75%的基金占比30%,轻仓和仓位较轻的基金占比约12%。”德胜基金研究中心11月19日~23日的测算数据显示,“在测算的226只基金中,显示增仓迹象(仓位增幅2%以上)的基金只有35只,比前周大幅减少;显示减仓迹象(仓位降幅2%以上)的基金却有68只;而仓位基本保持不变(仓位变动在+/-2%以内)的基金达到123只。总体上,基金以观望或小幅减仓为主。”
  “资产管理规模靠前的大基金公司普遍保持较低仓位或相继减仓。而部分长期坚持高仓位的基金近几周也开始出现减仓迹象。”
  嘉实优质企业基金经理刘天君表示,当前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主要是因为三季度周期类和大盘蓝筹的高估值对市场产生了压力;同时也受到外围以H股为代表的市场影响。
  但刘亦表示,从6000点跌到5000点是挤泡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具有长线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因为市场阶段性急跌或某一类资产不受市场青睐而被低估。而目前就是相对比较好的建仓时期。
  “市场在5000点以下不会停留太久。明年中国的经济会保持增长态势,未来2~3年企业的盈利增长有可能超预期,从而化解高估值风险。”金鹰优选基金经理李鹏说。
  “中国经济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对未来要乐观一些。”深圳明达投资董事长刘明达说。
  警惕连锁反应
  德胜基金研究中心的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从目前基金仓位来看,基金经理并不特别看空后市。近期虽然基金仓位策略偏谨慎,但在行业配置和持仓结构上并没有出现重大的调整。可见,基金的投资主线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中期偏乐观的预期没有太大变化。
  虽然基金对后市依然乐观,但假若市场调整的时间太长,而随着投资者信心的变化,基金公司更担心的是连锁反应:赎回导致卖股又导致更大赎回。
  “要赎回你也挡不了,”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分析,“现在很多人都在观望,这么多基金净值大幅下跌,选择赎回的人多数是前期赢利较多而现在选择落袋为安的投资者。”
  “以现在的基金规模来说,赎回的压力不大,因为目前基金仓位普遍不高,基金公司现金充足,因此,赎回并不会对基金运作产生大的冲击。”某基金人士表示,“但最重要的还得看反弹后的赎回压力。”因为在亏损的情况下,基民往往不会选择赎回,但只要基金净值回到成本线以上或略有盈利,不排除会出现巨额的赎回。
  “之前的市场是在一波震荡调整后很快就会反弹并迎来更大的上涨空间,但此次的调整就不一样了,已经挑战着很多人的耐性。”上述市场总监表示。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