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十年成长录

发表日期: 2007-11-13 10:41:21  来源: 北京商报
  2007年成为基金投资最火爆的一年。在上周举办的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基金经理论坛"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许多投资者都是站着听完基金经理的讲座。
  10年前的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基金业进入了规范发展时期,但实际上中国基金业的起步却要追溯到16年前……
  历经10年,中国基金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来自证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设立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8家。所有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341只,我国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基民数量也达到了惊人的9000万。
  1991年-1997年
  星星之火的年代
  1991年,也就在中国证券刚刚起步的年代,中国基金业也悄然兴起。
  1991年10月"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风险区政府批准成立,成为第一批投资基金。
  1992年又有37家投资基金经各级人民银行或其他机构批准发行,其中"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于1993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
  1993年初,建业、金龙、宝鼎3只教育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上海发行,共募集资金3亿元,并于当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截至1997年10月,全国共有投资基金72只,募集资金66亿元。由于基金刚处于起步阶段,这72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并且除了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天骥基金和蓝天基金为公司型基金外,其他基金均为契约型,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的是天骥基金,为5.8亿元,最小的为武汉基金第一期,仅为1000万元。平均规模8000万元,总规模仅66亿元。而和现在大多投资证券市场的基金相比,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资产由证券、房地产和融资构成,其中房地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流动性较低。1997年末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其投资范围大体为:货币资金占14.2%,股票投资占31%,债券投资占3.5%,房地产等实业投资占28.2%,其他投资占23.1%。
  1997年-1998年 规范发展阶段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1997年10月的出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这些法规规定,所有基金的建立都需要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当地政府不再涉足此事。基金管理公司只需要人民币1000万元(120万美元)作为注册资本。当时,大部分基金都拥有1.2亿-2亿元注册资本,但法规规定,基金还必须拥有3亿元已支付资本,最低期限为5年。80%的基金资产必须以证券的形式持有,20%必须投资于国内政府债券,不允许进行直接投资(例如房地产)。另外一项保护投资者的措施是要求基金90%的收益都应该以红利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
  1998年3月,金泰、开元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标志着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
  2001年华安创新投资基金作为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成为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又一个阶段性标志。与此同时,对原有投资基金清理、改制和扩募的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其中部分已达到规范化的要求,重新挂牌为新的证券投资基金。
  1998年2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作为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银行,成立了基金托管部。 1998年9月,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正式成立,下设综合处、审核处、监管一处和监管二处,该部于1997年10月开始运作。
  1998年-2000年 挡不住的"整风运动"
  基金的立法工作也在进行之中。1999年3月30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基金法起草组成立大会,基金法被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同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当年,共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即所谓的"老十家")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1999年12月29日,证监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公约》。
  法律也许总是滞后。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刊登了《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文章引用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职员赵瑜纲的调查报告内容,引起业界极大震动。"基金黑幕"事件掀起了中国基金业的"整风运动",影响深远。
  该文指出,基金在当时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且存在违法操作,如通过"对倒"和"倒仓"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该文还对基金的独立性表示怀疑,指出很可能出现基金为其发行人--券商服务的情况,即券商把某股票拉到高位,然后卖给基金,基金来接手。
  针对该文,包括华安基金公司在内的全部10家基金公司马上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国的基金公司已经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资机构之一,"基金黑幕"依据的资料数据采样不准确,研究方法不科学。虽然口水仗很快偃旗息鼓,但基金的市场形象却是大打折扣,基金一度进入冰冻期。
  2000年-2005年 相对平稳的成长期
  "整风运动"之后,基金业经历了相对平稳的5年成长期。2001年9月21日,中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设立,首发规模约为50亿份基金单位。
  2002年8月,国内首只债券基金--南方宝元债券基金成立。同年11月,第一只指数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成立。第一只由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也是我国第一只伞形系列基金--招商安泰系列基金于2003年4月成立。当年12月,华安基金公司发行并顺利募集成功国内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利投资基金。2004年2月,国内首只明确意义的保本基金--银华保本增值基金发行成立。
  2004年8月,国内首只LOF基金南方积极配置基金开始募集,10月正式成立,12月在深交所挂牌交易。同月,国内首只ETF基金上证50ETF基金由华夏公司推出并募集成功,2005年2月,在上证所上市交易并开展申购、赎回业务。6月7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正式获准设立,这是首家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机构,7月5日在北京正式挂牌。8月,国内首只中短债基金--博时稳定价值债券基金成立。
  这5年,中国基金业走过了一条稳中求快的道路。数据显示,2000年基金规模仅为562亿元,到2005年时,基金规模已达5000亿元。而上证综指2000年底在2073点左右,到2005年,该指数已跌至1081点附近。
  2006年至今 投资火爆高峰期
  2005年之前,虽然各式各样的基金已经全部问世,但是基金销售却还是主要依靠政策性摊派。例如,主管基金发行的有关领导往往会让各个银行认领销售任务,各银行的行长自然要消化这些指标,从上至下按比例认购成为银行员工的一种职责。
  由于2005年基金普遍处于亏损状态,银行员工认购基金的热情主要来自于奖励返点。据了解,银行员工认购基金的最大返点比例曾达8%,也就是1.01元认购的新基金,只要3个月后净值在0.93元上方,银行人员便有利可图。而正是这些认购基金的银行工作人员,在2005年前支撑了基金净值,同时,他们也成为了2006年以后中国股市牛市的最大获利群体。
  2006年之后,股市开始走强,基金净值也逐渐回到1元上方,基金投资者开始赚钱,基金销售也从冷转热。截至目前,基金销售已经异常火爆,投资者认购基金已经要按比例配售,投资者对基金的态度已经出现了180度大转弯。
  但是,基金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当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基金持股的流动性风险,而投资者却对基金获利存在过高预期及对基金风险处于忽略状态,这些因素都成为未来一个个风险点。虽然管理层明确要求基金销售过程中必须要提示投资风险,但是在基金宣传页上,很醒目的地方往往都是基金的过往业绩,而"风险"只是用很小的字号在很不起眼的角落,这就是当前绝大多数的"基金风险教育"。(记者 周科竞 崔吕萍 杨雪婷 文 陈伟 摄)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