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申购 企业年金“安全”出击
发表日期: 2007-11-01 10:03:18 来源: 证券日报
昨日,中国石油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A股定价、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公告》,公告显示,联席保荐共收到484张有效的网下申购报价表,有效申购总量为478.581亿股,冻结资金总额约人民币7992亿元。484张申购报价表的背后几乎囊括了我国金融业的全部主力——保险资金、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企业年金、财务公司等等,也透露了我国金融机构财富实力及运作的五大信号。此外,目前市场对于中国石油上市后的股价普遍预测为40-50元,获配机构有望获得不菲收益。
信号一:保险资金“闲钱”最多
网下申购中国石油的各路资金中,保险资金最为“抢眼”,自然也收获最丰。
在获得退款金额前20名的机构中,保险资金占据了13席,其他机构合计仅有7席。由于是比例配售,获得退款多的机构自然收获的配售股份也更多。前20家机构合计获配37218.27万股中国石油,其中,保险资金获配27199.14万股,其他机构合计获配10019.13万股。
据统计,共有64位属于保险资金类的机构参与了中国石油的申购(同一保险公司旗下的多个产品可以分别参与申购),且如上所述,保险资金最终获配股数大多排在448家机构前列(前50席机构中就有18席是保险资金产品)。尤其是中国人寿集团和中国平安集团,分别派遣旗下近十只产品参与申购,并联手在获配前十名机构中占据八席。
保险资金热衷一级市场其实并不是新鲜事,这是由保险资金的特定属性决定的——资金非常充裕,但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更重要的是,今年保监会调高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A股市场的百分比上限,大量合规的保险资金“解禁”。面对市场估值偏高、震荡加剧的局面,在一、二级市场的比较中,大量保险资金选择前者。
事实上,从参与家数上来说,基金无疑才是本次申购的大部队(接近150家),但是其平均获配数量与保险资金相比有较大差距。
信号二:企业年金“安全”出击
相对于保险资金而言,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更狭窄,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也更高。因此,对其而言,一级市场自然是首选。此次“出击”中国石油,企业年金可谓是倾尽全力,共有25家企业年金计划参与了申购,当然企业年金的申购都是通过托管机构协助完成的。
与保险资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企业年金参与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资金来源于大型企业本身,因此申购的资金量比较低,获配的数量也比较有限——25家企业年金的各级获配数量仅有119.91万股。其中,获配最多的是马钢企业年金计划-中国银行(南方基金)(20.05万股),最少的是吉林亚泰集团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交通银行、海尔集团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中国工商银行(海富通基金)(各自0.21万股)。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年金此次“安全”出击的意义还在于为其他大型国企的年金投资计划探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大型国企选择一级市场申购作为年金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信号三:集合理财“专业打新”
在公告中,还有一些“专业打新面孔”。他们通过定向信托和集合资产管理的形式专门从事一级市场的“打新”。例如,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申新)有一系列专门从事新股申购的产品。据统计,在本次公告中露面的“专业申购”的机构有31家,全部由信托机构设立,具体涉及的信托公司包括中海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
此外,还有21家财务公司参与了申购:获配最多的是中海石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2089.1万股),最少的是宝钢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获配)112.7万股。
信号四:QFII不愿“凑热闹”
在484张申购申请表中,QFII的申请表不足10张,占目前已获批QFII数量仅一成多,显示QFII对中国石油的申购热情并不太高。一方面目前国内获批的QFII数量有限,另一方面QFII的资金额度比较有限,从二级市场大量撤回资金“打新”的成本太高。而且,由于QFII比较坚持价值投资的中长线策略,因此新股收购不是其最有效率的选择。当然,QFII背后的境外投资者还有另外的选择——购买中国石油已经在境外发行的股票(H股),毕竟在同股同权以及A股、H股未来直通车的背景下,境外投资者可以首选H股。此外,巴菲特前一段时间减持中国石油H股的消息可能也打击了一部分QFII的申购热情。
信号五:券商倾巢出动
券商作为国内的老资格机构投资者,与QFII显然有着不同的考虑。证券公司们对于中国石油这一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已经是渴望已久。参与新股申购的证券公司超过了30家,创新类和规范类的券商也几乎倾巢出动。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