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出海急 多少资金排队出?
发表日期: 2007-10-12 00:00:00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家路美
A股高位震荡、公司价值高估、调控概率提升……近期,系列压力因素叠加在一起,促使不少投资者转求他山之石,一度备受冷落的QDII产品因此趁机大销。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八、九月份共批出QDII额度153亿美元。如果加上此前批出的150亿美元,在刚刚过去的14个月内,合计2272亿元人民币已经或正在流向境外资本市场。而值得关注的是,近来QDII产品滞销转热销,在银行和基金这两大主力推动下,很可能有上千亿后续资金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滞销转热销 出海步履急
外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七月到今年九月底,共批出QDII投资额度30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72亿元人民币。而且,在这短短的14个月中,随着资本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变化,QDII产品切实体会到了滞销转热销的不同感受。
2006年是QDII成行第一年。从去年7月至去年底,机构投资者从外管局手里共拿到了136亿美元QDII投资额度。整体来看,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头大尾小”,继七月份首批批出83亿美元的QDII额度之后,八、九、十、十一月份的审批规模明显缩减,十二月份更无新额度放行。业内人士认为,其主要原因是QDII产品的销售情况不乐观。受A股市场高热、人民币持续升值、QDII投资范围狭窄且收益率低等因素影响,QDII产品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2007年是QDII驶入快车道的一年。今年前九个月,机构投资者从外管局获批投资额度167亿元。但有趣的是,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放行规律截然相反:“头小尾大”。外管局资料表明,今年一、二、四月加起来才批出14亿美元,中间几个月甚至还断了炊,但八九月份忽然发力,一下子批出QDII投资额度1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出现了新变数,A股高位震荡、公司价值高估、调控概率提升等因素,都促使QDII产品滞销转热销。
近两个月以来,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一经推出,就遭遇投资者踊跃抢购。银行的QDII产品也一改曾经的门庭冷落鞍马稀,变成了香饽饽。今年八、九月份,南方基金公司、农业银行更是分别追加QDII投资额度20亿美元、5亿美元,看样子,QDII很可能还要热一阵子。
还有多少资金排队出?
如果说上述2272亿资金已拿到出境“绿卡”,那么,下一步还会有多少资金准备留洋海外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来QDII产品滞销转热销,资金出海有悄然加速趋势,而在银行和基金这两大主力推动下,很可能有上千亿后续资金舍近求远,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QDII业务平稳前行。从外管局现有资料来看,商业银行共获得158亿美元投资额度。其中,12家中资银行分配到128亿美元。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分别为20亿、10亿、25亿、20亿、15亿美元,招商银行为10亿美元,浦发、兴业、光大、民生、中信等股份银行均为5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内地分行为3亿美元。此外,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8家境外银行共获得QDII额度30亿美元,且每家获批额度相对略低,一般不超过5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目前的QDII最大主力,其作用、地位仍将继续发挥和保持。不排除更多新选手加盟QDII阵容,亦不排除更多老选手追加投资额度。目前,为鼓励更多投资者通过商业银行投资海外,银行QDII产品的投资门槛已低至5万元人民币,预计其整体规模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的QDII业务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2006年9月,外管局批准华安基金公司境外证券投资额度5亿美元,这是央行5号令后,境内首家获批的基金公司。整整一年之后,基金公司显示出快进迹象。今年9月,外管局批准华夏公司经营外汇业务并核准其QDII额度25亿美元(稍后又追加25亿美元),批准南方公司经营外汇业务并核准其QDII额度20亿美元,批准嘉实公司经营外汇业务并核准其QDII额度50亿美元。这样,今年九月份放行额度的几家机构全部是基金公司,而且,下放额度的力度也比较大,目前,华安、南方、华夏、嘉实四家基金公司已获投资额度合计145亿美元。
节后发行的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首日认购金额就超过700亿元,市场对后续基金QDII的募集规模亦持乐观态度。业内人士认为,海富通、华宝兴业等几家公司的QDII资格也已经获得批准,其投资额度指日可待。而目前有十来家基金公司具备QDII资格,如果其它符合条件者相继获批,基金QDII规模将大大增加。
业内人士称,除银行和基金外,券商、信托等机构也对QDII备感兴趣。在多家力量的推动下,未来数月内,很可能有上千亿资金舍近求远,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