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百态折射市场变化

发表日期: 2007-09-17 11:22:36  来源: 文汇报
我国开放式基金持有人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几乎五年的熊市而来,但在近一年半牛市阳光的沐浴下,基民的行为特征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基金持有人散户化  
  自2004年我国开始公布基金持有人结构以来,该指标总体呈现个人化的明显趋势,从2004年和2005年机构和个人持有基金比重各自占50%左右的拉锯状态,到2006年个人持有人迅速占据80%左右的市场规模,牛市无疑是个人化趋势的催化剂。从成熟国家的基金市场情况看,共同基金是家庭和个人理财的主要工具,美国基金市场lO万亿美元总规模中90%以上为个人所持有。在中长期牛市预期及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未来我国基金持有人散户化趋势仍将延续。
  喜好高风险高收益类基金  
  我国开放式基金诞生和成长的头五年,股票市场恰逢熊市,因而股票型基金的市场占比处在持续下降过程中,而货币市场基金自2002年底诞生以来市场占比直线上升,至2005年底曾一度占据半壁江山。2007年中期,股票型基金占比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50%,混合型(或配置型)基金比重同样达到历史最高的43%,二者合计高达93%。  
  产品结构过于集中于高风险基金既是持有人的高风险,也是行业发展的高风险,它过度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表现。在一个比较理性的基金市场,即使是在彻底的牛市中,低风险基金也应该占有合理的比重,例如,美国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大牛市中,债券基金的比重也从未低于过10%。未来我国基金产品发展的大致趋势是:股票型基金的总量依然会得到长足发展,混合型基金的占比长期内趋降,而债券型基金将在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下成为更为重要的增长极。
  基金持有周期日益趋短  
  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基金定期信息披露中公布基金当期的申购和赎回份额。从自该年起披露的数据看,我国基民的基金持有周期越来越短。2004年是开放式基金发展较快的一年,股票市场呈现结构性的牛市,当年偏股型基金的赎回率达到63%,这相当于基金平均持有周期为1.6年。2005年市场总体呈现熊市特征,偏股型基金发展也略显裹足,该年基金赎回率与2005年相当,而申购率则明显下降。2006年股票市场呈现大牛走势,但基金周转率并没有因此而下降,相反偏股型基金的申购和赎回率均出现快速上升的情况,其中赎回率达到了85%,这相当于基金平均持有周期不到1.2年。2007年上半年,市场经历了2月份和5月底以来的大幅震荡,基金持有人的基金周转率达到了罕见的高度,半年间,偏股型基金的申购率(其中包含由于基金拆分导致的份额增加)和赎回率分别飙升至137%和83%,从赎回率看基金持有周期已经缩短到只有7个月。  
  当前中国基民持有基金主要是短期投资或投机,未来多长时间内会走向中长期投资之路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三方面:一是中国股票市场能否呈现较长时期内稳定发展的总体牛市,二是基民持有理念逐渐成熟的速度(事实证明过于短期的基金投资收益率并不比中长期持有高),三是基金资产中真正中长期性质的资金有多少,尤其是养老资金的数量。从这三方面考察,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基金持有周期将会摆脱目前过于短期的局面,但真正树立中长期投资理念则任重而道远。
  绩优基金未获青睐  
  一个似乎是悖论的现象是,中国基金投资人并没有明显的绩优基金持有偏好。我们考察了2004年至2007年中期绩优基金的相对规模情况,发现绩优基金并没有明显的相对规模优势,绩优基金平均规模与市场水平基本相当。这反映的基本事实是:中国基民并不会对过往业绩优秀的基金投入更多的资金。如果这就是全部事实的话,那么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没有必要为了投资业绩而上下求索。所幸的是,基民对基金业绩关注后往往会将热情折射到绩优基金之管理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上,或者等待绩优基金大比例分红或拆分或复制,单位净值大幅下降后再买,由此基金公司力促基金业绩提升也就包含了培育公司品牌的含义。未来我国基民对基金、尤其是对单位净值高低的认识成熟后,绩优基金将会获得它应有的明显的规模优势。
  选择基金"喜新厌老"  
  我国基民在新老基金的选择上明显"喜新厌老"。2004年至2006年,存量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成立-年以内的新基金占比平均超过55%,对应的是-年以上的所谓老基金只能占到不到-半的市场份额。同时自开放式基金诞生以来,几乎每年年初的基金存量到年底都是净赎回。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投资人对新发基金"一元"低价概念的某种误读,以及由考核奖励机制所引发的代销机构重新轻旧的做法。  
  美国基金投资人在选择基金时则明显"喜老厌新",运作十年以上的股票和债券基金的规模在该类基金总规模的比例均超过80%,这意味着十岁以内的幼稚基金难以得到投资人的青睐,更不要说新发基金了。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基金投资人认为历史长的(绩优)基金与新生基金比,其业绩具有更可靠的参考价值。
  对基金费用逐渐敏感  
  基金费用(包括持有人买卖基金的短期交易费用和管理人管理基金的长期运作费用,尤其是后者)是影响基民利益的异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市场发展阶段和法规层面的原因,我国基金业目前基本没有实现费率自由化。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基民对基金费用也表现出一定的敏感度,2006年低费基金的平均规模是市场规模的140%左右,2007年上半年该指标为133%,这说明低费基金基本能获得1/3强的规模溢价,更能够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也许当前的这种费率敏感度并非持有人主动选择的结果,但长期看,成熟的基金持有人必然会主动对基金费用进行考量,并成为他们选择基金的重要依据。
  基民行为需要更加理性  
  基金持有人行为理念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我国当前基民的种种行为特征就是我国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大背景以及大爆炸式基金业发展情况下的伴生物,它始终处在从相对不理性到相对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前行在通向理性的道路上,基民需要跨越"三重天":一是持有人对基金概念性的认识,其核心问题是基金有别于银行存款的不保本、不保息、不保利的理财产品,通过多种方式的投资者教育,我们已经基本跨越了这个阶段;二是持有人对基金价格的认识,其核心问题是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本身并不代表基金投资价值的高低,这是两个几无关联的问题,目前对此依然不甚了了的基民不在少数,只有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了,科学的优劣基金之分才有群众基础;三是持有人对基金业绩的认识,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辩证、全面地认识基金业绩。首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长期可持续的业绩,而不是短期业绩。其次,我们一定要关注,业绩增长所匹配的风险是多高。第三,基金费用要素不可不察。第四,我们还要进一步考察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及风险控制机制,这是持有人利益的根本制度保障。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