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上如何选指数基金 收益稳定最靠谱
发表日期: 2007-09-05 09:49:56 来源: 广州日报
"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就是买入一只指数型基金,并保持在一段时间里持续、有规律地买进。"巴菲特如是说。近一年多来,指数型基金整体优于多数主动型股票基金的业绩表现,使投资者们深刻地意识到指数基金的投资价值。
当市场已从998点涨到了近5400点,指数基金是否仍像巴菲特所说,是最佳选择?在近5400点的高位上,又该如何选择指数基金?
长期表现
指数型基金优于主动型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马永谙分析指出,从2002年第一只指数基金发行以来,虽然这过去五年的资本市场中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有长期的单边下跌,有长期的单边上涨,也有大幅振荡,但是从整体上看,指数型基金的业绩表现超越了股票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和平衡型混合基金三类主动型基金。
而从发达国家的数据来看,过去25年中,60%以上的主动型基金表现不及指数型基金,过去5年中,超过70%的主动型基金表现不及指数型基金。
建议
投资十年以上指数基金最优
中信标普指数服务公司总经理罗林博士表示,对于投资期在十年以上的,指数基金投资是最好的选择。
美国130年历史数据显示,投资期限越长,承担的风险就越低。在10年的时间里,市盈率的变化对股票的影响一般为4%不到。具体来看,如果投资期限是两年,美国市场波动率20%,如果以五年期计算,市场波动率下降到8%左右,如果投资期限是十年,波动率下降到4%。也就意味着,如果投资期限是十年,投资股票基金基本不承担市场风险。
短期表现
不同市况差异明显
不过,历史数据显示,从中短期来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指数型基金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具体来看,在2004年的4月7日到2006年6月6日的单边下跌市场中,指数型基金的业绩表现不及上述三类主动型基金,其间,虽然指数型基金平均超越上证指数涨幅约43%,但股票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和平衡型混合基金却分别领先大盘约72%、约64%和约99%。
但在2005年的12月6日到2007年的5月29日的单边上升行情中,指数型基金却明显优于主动型基金。其间,股票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和平衡型混合基金业绩均落后于大盘,只有指数型基金仍然领先大盘涨幅约7%。
5月30日之后市场振荡上行,这期间指数型基金的表现略逊色于仓位控制比例较低的主动型股票型基金,但与偏股型混合基金的表现相对持平,而略好于平衡型混合基金。
建议
熊市应规避指数型基金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大的趋势来讲,一般来说,股市是20年走入一个周期,一个人一生能够经历两次大的牛市和萧条。对指数基金而言,是买进后一直持有,还是经济大萧条时进行调整,因个人的投资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
虽然,能够通过投资宏观分析避免大萧条阶段,但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对于中短期投资者来说,在投资指数型基金前仍应该对基础市场行情发展趋势有个比较明确的判断。
从上述历史数据来看,如果市场有走熊的趋势,投资者就应该考虑适当地规避指数型基金,否则很可能会面临坐"过山车"的窘境,反之,如果相信在投资期内市场会单边向上,指数型基金可较大比例配置,而即使判断市场振荡上行,指数型基金也还是不错的基金资产配置品种。
一、关注基金所跟踪的指数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马永谙建议,投资者在指数型基金的投资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基金的跟踪指数问题,选择指数基金需要关注基金所跟踪的指数是否值得选择,指数的标的范围不能过小。
"应该联系自己的投资目标来判断哪个指数更好一些。"长城基金基金经理杨建华也指出,一般讲,大的指数比较稳定一点,因为标的范围比较广的指数,市场代表性好一点,长期表现会更平均一点。
据统计,从2004年6月30日至今,表现最好的指数是深证100指数,涨幅超过450%,第二名是中证100指数,涨幅接近430%,其次是沪深300指数,涨幅超过380%。今年以来涨幅排名前三名的,则为深证100指数、沪深300指数和中标300指数,基本上都是成份股范围比较广的指数基金表现比较出色。
二、关注指数型基金的增强型与普通型
除所跟踪的指数外,马永谙建议,投资者还应判断,是应该配置普通指数基金还是增强型的指数基金。马永谙表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应有所不同。目前的市场环境中, A股市场还不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增强型基金的表现可能比较好,但是,把眼光放远一些,普通指数型基金则可能会最终跑赢增强型基金。
据了解,在现有的指数基金中,一种是普通的指数基金,以有效地跟踪基准指数为投资目标,其中以ETF的拟合度最高。
另一种是增强型指数基金,这种基金是在纯粹的指数化投资的基础上,根据股票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长盛中信全债、银华-道琼斯88、万家公用事业。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