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期待“破茧”

发表日期: 2007-07-19 00:00:00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潘清
  伴随着沪深股市的跌宕起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Equity)屡屡进入公众的视线,并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
  在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中,“PE”将承担怎样的角色?“PE”的中国之路究竟有着哪些障碍?中国“PE”何时能“破茧”?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指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基金。由于中国国情特殊,出于对类似“私有”字眼的避讳,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
  刚刚成立的第一财经研究院新鲜出炉的《产业投资基金与PE市场发展新格局》报告,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和演进、制度环境的完善和组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梳理,绘出了一份详尽的中国“PE地图”。
  中国“PE”有望进入“爆发期”
  伴随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开始逐步显现活力。对此,上述报告甚至预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将进入“爆发期”。
  专家们作出这一判断的证据之一,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机制的基本形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一种新型的金融资产管理形式,其投资主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投资阶段上则以公司上市前的股权投资为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环境,与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中国近年来的机构投资人投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资本市场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善,这都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富裕人士集合投资意识提高,也令其持有基金的意愿上升。另外,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进程的加快,以及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投资回报,都促成了中国“PE”市场机制的形成。
  而今年3月开始实施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信托计划的业务门槛进行了重新界定,总体上限制了个人对信托产品的购买,但同时对合格投资人对信托产品的投资放宽了限制。这促使信托理财进一步向私募投融资方向迈进,面向机构投资人开发私募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业务。
  新的《合伙企业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以及推出在即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众多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从各个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形成“利好”。
  中国有望跻身全球最大私募市场
  在杨宇东和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专家团队看来,尽管中国“PE”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但由于基础薄弱,它的发展速度仍跟不上日益增大的融资需求。
  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市场投放的创业投资总额中,本土机构的比例仅为18.4%,另有8.3%来自中外联合机构。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相对于外资在这一产业的主导者角色,本土“PE”们的力量相对弱小。
  “与公募市场的发展相比,中国的私募市场发展相当滞后。中国的GDP是印度、澳大利亚的3倍,但私募融资市场规模与它们大体接近。”杨宇东说,“但这同时意味着中国的私募融资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表示,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推动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要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未上市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后者在寻求投资回报的同时,通过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利于提高其所投资公司的治理和运营,这客观上有助于培育上市资源。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表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以超越常规的速度发展,也许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私募市场之一,很可能仅次于美国,从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市场。同时,私募股权资本在中国的发展,将改变和影响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合作关系。
  “中国是否可以成为持续的世界经济强国而不简单地是一个大国,最重要的一仗是在金融体系。”史正富说,“没有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不可能有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私募股权基金有四类
  目前在中国经济区域内活动的各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即外资背景型、政府主导型、券商背景型和民营型。国内知名、有内资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亚商资本、鼎辉国际、弘毅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基金管理单位。
  数据显示,2006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为2.53亿美元。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