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经理出走私募 基金怎么了
发表日期: 2007-02-12 08:49:55 来源: 成都商报 作者: 曾子建
2006年大牛市,收入最高的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拿到了大约400万元,而同行的平均收入是50万~200万元。
同时,去年收入最高的私募基金经理至少拿到了5000万元,而同行的平均收入在200万~数千万元。
收入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转投私募,肖华离开博时只是其中一例。
私募基金究竟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失对行业有何影响?本周,记者飞赴深圳一探其中究竟。
“最优秀的人从券商流向公募基金,然后又从公募基金转向私募基金,这是目前投资界的趋势,博时基金的肖华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对坐在深圳中信城市广场的星巴克咖啡店里,深圳某私募基金的操盘手张旭扬(化名)很坦白地向记者说道:“现在的状况很明显,不少公募基金有资金,但没有斗志;私募基金虽然资金少,但斗志高昂。”
深圳,素有中国基金业第一重镇之称,这里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有南方、博时、景顺长城、招商等全国著名的基金公司。
同时,深圳私募基金的管理水平更是全国领先,近年来市场中影响力极大的东方港湾、赤子之心、同威资产等私募基金均出自深圳。
而张旭扬在运作自己的私募基金之前,就曾在某中型公募基金公司担任了两年的中层,像他这样由公募转入私募的投资精英,从去年开始日渐增多。
“肖华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肖华 1993年同济大学硕士毕业。
1993年起,先后在深宝安集团、华为技术公司、君安证券任职。参与了国内最早的君安受益和西北基金的管理工作,并兼任厦海发、四川湖山等上市公司董事职务。此后又担任申华实业副总经理,主管投资业务。
2000年5月到2002年4月任基金同盛基金经理。任职2年期间,其管理的基金净值增长率在同期可比的23只基金中位居第一。
2002年6月加盟博时基金公司,曾担任股票投资部部门经理、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基金经理。荣获晨星公司颁发的“晨星(中国)2003年度股票型基金经理奖”。
顶尖基金经理接踵辞职
肖华辞职 掀开冰山一角
肖华,原博时基金公司金牌基金经理,成名于2003年的熊市之中,以重仓买入上海汽车、长安汽车而名声大振,在当年国内所有基金的业绩排名中,其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以34.35%的收益率排名第一。
就在公募基金疯狂热卖,公募基金资产总净值突破8550亿元,市场气氛一片亢奋之际,肖华却于去年底悄然离开博时基金公司,转而组建自己的私募基金。
肖华辞职立时在基金业内引发一场地震,被视为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的标志性事件,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相继选择离开公募基金。
其中,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玉与原中金公司的李刚组成铁三角,加盟某知名私募基金,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欣也选择了离开。
今年2月1日,易方达基金公司宣布,梁文涛因个人原因辞职,梁文涛曾于2006年获得新财经十大明星基金经理的称号,此前易方达的核心投资团队一直较为稳定。
与前段时间基金投资者盲目和疯狂的申购潮相比,以冷静和理智著称的基金经理的辞职潮更耐人寻味。
“离开公募基金,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追求付出和回报的正相关。”张旭扬用了一个专业的词语来形容自己当时离开时的想法。
无奈出走 3万元年终奖冷了人心
“我知道有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只有3万元的年终奖,2006年股市这么大的行情,才拿这点奖金,如果换成你,会干吗?”张旭扬笑着反问记者。
据他介绍,这家基金公司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达上百亿,但董事会近期公布的年终奖金分配方案却让该公司员工大跌眼镜,奖金总额只有110万元左右,平均每人2.5万元,基金经理最高也只有3万元。
据说,董事会这样“抠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照顾股东分红;二是觉得去年行情好,董事会认为基金经理的作用有限,换一个人一样可以获得这种业绩。
“加上20万元的年薪,这家公司一个基金经理的全年收入只有23万,这可能还比不上一个资金量几十万元的股民去年炒股赚得多,更别提和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比了。”
但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管理着几十亿规模的资金,去年给基民赚了翻倍的收益,创造了数十亿元利润,公司也从中提取了数千万元不等的管理费,但自己却只挣了区区23万元,“这种风险与收益极不平衡的方式很难留住精英。”张旭扬这样分析。
转投私募 丰厚待遇在招手
肖华这批明星基金经理的举动,现在已成了深圳投资圈内关注的话题之一,而肖华本人对自己的前景似乎相当有信心。
当记者拨通肖华的手机,向他询问做私募基金的想法时,过去性格并不是很张扬的肖华却显得充满激情,大声笑着回答:“我觉得很好啊!很好!”
他告诉记者,他的私募基金公司正在筹备之中,由于初期和客户的接触比较多,工作很忙,暂时不愿意接受采访。
而据深圳本地圈内人士透露,传闻肖华在一月底时已经募集到了1.5亿元左右的资金,并已经开始进场下单,与许多手法凶悍、操作题材股的私募基金不同,其依然延续惯有的价值投资思路,并向其私募客户灌输长期投资的理念。
虽然他的私募基金比市场预期的数额要小一些,但起点还是不错,如果这笔资金2007年能做到50%的收益,按照目前的行规,他应该可以赚到上千万元的管理费用。
为了吸引肖华的私募基金加盟,深圳本地的一些证券营业部也开始了筑巢引凤的计划,有的营业部计划为其提供观景大户室,可以在办公室里看到海景,舒缓其长时间看盘的疲劳,而有的营业部计划租用数间高级酒店的办公室,将其打通后变成大间,并进行五星级豪华装修。
弃公投私 不光为收入丰厚
公募年薪 30万~400万
张旭扬提到的公募基金公司应该属于业内的中小型公司。据记者了解,还有几家类似规模的基金公司今年给基金经理的“红包”也十分可怜,基金经理的年终奖就是一个月薪水,大概就3万~4万元,年薪在30万元上下,2006年全年收入不超过35万元。
在中等规模的公募基金公司中,目前基金经理的年薪约40万~50万元,而在资金规模上千亿的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年薪在50万~200万不等。
上海某大型合资基金公司的一位顶级基金经理2006年的年薪接近200万,目前位列业内第一,而多数基金公司计算年终奖的方式是与基金经理的排名挂钩。
如果其排名在同类基金中名列前10%,就会得到相当于12个月薪水的年终奖;如果其排名为前25%,就获得相当于6个月薪水的奖金;排名在前50%,则为3个月薪水。照此推算,该基金经理2006年的全部收入不会超过400万元,属于公募基金业内的最高水平。
私募年薪 200万~5000万
反观私募基金,仅以深圳为例,目前业内的行情为盈利之后的利润与客户二八分成,不承担亏损。深圳的私募基金数量众多,小的有一两千万元的规模,中型私募在5000万元上下,上亿的私募属于较大型的。而当地一著名私募基金目前规模在20亿元左右,属于超大规模。
在去年行情中,绝大多数私募基金至少都有翻倍的收益,提取的管理费少则200万元,赚了1000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而收益最高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光是收取的管理费就超过四五千万元。
由此可见,去年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基本上是十倍于公募基金经理。如此巨大的收入落差,而又有幸身处于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中,让这些公募基金经理怎能感到平衡呢?这也才有了张旭扬在本文开头对记者发出的那些感言。
张旭扬去年重仓为客户买入万科A(000002)和招商银行(600036),赚取的管理费也在千万元以上,另一位曾任深圳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的私募基金经理去年也赚得了2000万元的管理费。
操作趋同和排名的困扰
高额收益的刺激之下,明星基金经理的辞职潮也就相当自然了。
由于公募基金公司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基金经理只要跑赢基准指数和大多数同行,就可以称之为成功,而基金公司又是以收取1%左右的管理费为盈利模式,所以拼命做大基金规模成了基金公司的经营目标,客户盈利的最大化就退居其次了。
因此,才有了每周每月每年的基金经理排名,排名靠前才能为下一次基金发行吸引更多资金申购,才能收取更多的管理费。而一些新基金经理只要一个季度或半年业绩排名不好,公司老总就没耐心了。
这种排名机制迫使基金经理不能按照一个中长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操作,更难以坚守自己的风格,而每个基金公司几乎雷同的股票池,也限制了基金经理投资智慧的发挥。
选股雷同、缺乏个性、抱团取暖成了公募基金被诟病的原因。基金经理较量的往往不是选股,而是在同样的股票中谁的买卖点更好、谁的时机更准确,这让明星基金经理们的个人施展空间相当狭窄。
做私募放得开手脚
在这一点上,私募基金就灵活许多,既有东方港湾长期只投资两三只股票的中国巴菲特模式,也有赤子之心、同威的波段价值操作模式,在空仓与满仓的转换中,为客户追求着收益最大化。
张旭扬强调,私募基金永远追求绝对收益,收益越高越稳定越能吸引客户,未必需要很大的资金规模,管理几亿元的私募的收益不亚于管理几十亿元的公募的收益,而且收益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经理所有,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不过,收入只是明星基金经理“公”转“私”一个方面。
“我们的投资理想是成为大师级人物,需要自由的空气,而不是每天压在身上的业绩排名和复杂的人事关系,做公募基金经理,往往要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应付投资以外的事情。而我现在每天收盘后都要去爬附近的莲花山,晚上继续研究股票,这种生活感觉很舒服,很多做投资的朋友都经常去那里爬山”。张旭扬如是说。
转投私募绝非一片坦途
对于以肖华为代表的顶尖公募基金经理的杀入,深圳本地私募基金看法不一。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并不否认肖华这样的精英加入私募带来的竞争压力,“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以肖华在公募基金的号召力和名气,他的加入会提升我们私募基金的整体形象。我们过去一直被称为灰色资金,好像只会操纵股价和坐庄,深圳本地新崛起的私募基金群体都以崇尚价值投资为主,而且经受了海外市场的考验,对市场的看法更成熟,投资更规范、理智和诚信。”
私募操作 业绩压力更大
而已经“公”转“私”了一段时间的张旭扬的看法比较谨慎。他认为,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你虽然不用面对公募的排名压力,但你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他进一步解释说,绝大多数私募客户都是追求高回报的,他们不会考虑市场是在高位还是低位,资金随时都可能交给你,投资期也有长有短,或者三个月,或者一年,这些都是操作的难点。但大多数客户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最终能赚多少钱,二是你用多长时间赚了这些钱。
“适应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年那种单边上扬行情很难重现了,而客户的思维却依然停留在暴利的记忆中,说服他们降低预期很难,让他们长期投资同样很难。”
赚了钱可能拿不到酬劳
即使遇到了一个大客户,他愿意长期投资,也只是初步成功。在私募基金圈内,有一种情况时常会发生,就是私募基金经理为客户赚了大钱,但对方却不按谈好的条件支付管理费。因为钱在客户账户上,他可以说是自己操作的,即使你去告他,私募基金这种形式也不受法律保护,多半赢不了官司,他去年就有一个账户从400万做到了1200万,结果一分钱没拿到,最后也只有不了了之。
“如果能遇到一个接受长期投资理念的大客户,而且很讲诚信,那你就要谢天谢地了!”张旭扬感慨道。
人才流失 公募的忧思
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开,对基金公司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多家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对公司影响不大,尊重基金经理的个人选择。
而一位来自上海某基金公司的高管表示,经过一系列辞职事件后,希望管理层尽早推动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改善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让公募基金留住人才,否则,随着基金发行数量的大幅增加,合格的基金经理的人才瓶颈将长期困扰基金公司。
但一位基金经理并不乐观,他认为,即使是股权激励试点,也只是极小规模,不少基金公司的股东并不希望实施股权激励,“在熊市中股权有贬值的风险,也许股东还会考虑搞搞激励;但这是大牛市,股东未必会担心,谁当基金经理也不会差多少,而且一个新人的投资业绩也许还会比老手强,就像不少新股民在牛市中赚得比老股民还多。”
公募新人接手 更像速成班
话虽如此,但现在基金经理的生产周期的确是越来越短,基金经理“三年现象”随处可见: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进入基金公司担任一年研究员,第二年当基金经理助理,第三年便担任基金经理。
这一批基金经理中,有一部分人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只懂得所谓的传统估值理论,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股市牛熊循环,一旦熊市来临,可能因为判断失误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
投资公募基金更需挑选
“要想回避这种风险,我认为在选择基金时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买品牌基金公司的基金,相对而言,这些基金公司待遇不错,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机制较好,对风险的控制也比较全面;二就是进行被动投资,如果你看好股指,就买入指数基金,这样也可以回避基金经理变化的风险,无论谁当基金经理,你都可以赚钱,去年不是那么多基金都输给指数基金了吗?这是个无法改变的规律。”
张旭扬向记者表示,“至于私募基金,应该说是富人的游戏,高回报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样的。”
私募基金是富人的游戏
私募基金(在我国《投资基金法》草案中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募集的基金,它是相对公募基金而言的。
美国规定,私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必须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证券资产,最近两年平均收入最少在100万美元以上。只有资产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机构才有资格投资私募基金。因此,私募基金实际上是“富人游戏”,因为只有富人才能承受这种特殊的风险。
由于它的募集对象有限,因此在监管机构登记、报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不像公募基金一样严格。私募基金信息披露要求低、高财务杠杆投资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和震荡性。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签订的《合伙人协议》中,除了给投资者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回报率外,基金经理人要求很大的自由度,投资过程和投资策略高度保密,投资者很难获取有关信息。这种信息披露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带来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我国私募基金总规模超6000亿
私募基金在我国通常专指从事与证券市场投资的、非公募形成的机构投资者。
在我国,有十余年历史的私募基金至今仍处在半地下状态。一方面与自身形象有关,人们往往把它们和庄家、不规范运作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的认识和了解有限,始终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据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私募基金占投资者交易资金的比重达30%~35%,资金总规模在6000亿~7000亿元。市场上关于私募基金“转正”的声音也此起彼伏,私募基金频频借助信托发行新的集合理财产品而阳光化。
前不久,证监会研究中心负责人祁斌在“2006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指出,对于私募基金阳光化等问题,一定要统筹考虑,证监会亦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他认为,我国私募基金正在向比较规范的方向发展,下一步应该关注的是这些基金如何去发展,在市场上应该有这么一个层次的投资者。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日前也表示,人民银行将大力支持发展PE(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法》的修订,《物权法》的即将审议通过等政策都将会为私募资金带来春天。
立法空白 我国私募的最大风险
相对于国外的私募基金,我国私募基金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第一,我国的私募基金一直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没有取得法人地位,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它们一般以理财工作室、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名义存在,在法律上还没有取得“准生证”。在组成形式上与受托理财、集资投资相似,基本上通过订立私下契约而形成。这种非法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很脆弱的,无法控制受托者的“道德风险”,一旦发生纠纷,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第二,私募基金的操作手段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冲,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
在目前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不完善甚至不存在、基金管理人素质不高的条件下,私募基金主要依靠在证券市场上“坐庄”或跟庄获取收益,既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也使其面临的风险扩大。
第三,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只能用自有资金投资股票。一些上市公司将募股资金通过私募基金投资股市,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合法的。既存在法律风险,同时,随着股票发行机制的改变,一级市场收益率将大幅下降,这种投资活动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第四,由于目前国家对私募基金的立法管理没有正式出台,投资者还面临政策调整的风险。
16年 基金业走出三部曲
我国基金业起步较晚,在风风雨雨中已走过16年的历程。回首看来可分为三个阶段:
1991~1997 起步期, 发展缓慢
1991年10月 内地最初的一批老基金“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基金业的正式起步。
1998~2002 发展期,开放式基金登场
1998年 两只20亿元的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基金金泰成立。此后,证监会对原有投资基金进行清理规范,10只老基金合并改制成4只证券投资基金。
2000年5月 证监会宣布取消基金配售新股的优惠政策。
2001年 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成立。随后,封闭式基金发行停止。
2002年至今 蓬勃发展 逐步开放
2002年以来,基金产品打破了传统清一色的混合型特征,品种开始多样化。推出了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伞形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可转债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中短债基金等创新产品。
2002年7月 《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公布。
2002年12月 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3月 海富通收益基金首次募集规模高达131亿元,成为第一只首发规模突破百亿元的证券投资基金。
截至2006年底 共有53家基金公司,321只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合计8564.61亿元,份额规模合计6220.35亿份。其中,53只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623.5亿元,268只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合计6941.1亿元。
展望未来,创新型封闭基金渐行渐近,封闭式转开放式基金的试点,相关宏观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基金市场将会是一个精彩的舞台。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