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平基金3000万美元“股权融资”背后的野心

发表日期: 2007-02-02 12:57:4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郝倩
 3000万美元购入门票
  原本也想通过项目合作获取新的投资机会,但最终华平基金还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上海中凯房地产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凯开发”),并承诺投资不少于3000万美元。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就单个项目合作的谈判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相比之下,华平入股中凯开发的全过程,仅花费了几个月时间。这场谈判的顺利程度甚至出乎中凯开发高层的意料。

  “对于这家美国最大的私募基金来说,3000万美元仅是一笔数目很小的投资。”相关人士分析说,“一般来说,一家基金入股内资地产公司仅是为了该地产公司的土地资源。但华平入股的中凯开发却一直强调开发管理的概念。事实上这家公司已成为华平基金在中国的扩张平台。”

  不仅是为了上市后的“退出”

  作为一个擅长股权投资的机构,华平基金在谈判之初也与其他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基金一样,更热衷于介入中凯集团旗下一些资质较好的项目。

  然而历经漫长的谈判,华平终究还是回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部分买下中凯开发这个壳。利用这个壳,华平将进一步展开它的中国地产投资之路。

  “除去最终的上市目标,中凯开发将成为华平在中国的一个投资操作平台。”知情人士分析说。

  事实上,自2006年4月成立以来,中凯开发已经在安徽、江西、江苏等地的二线城市开始了近60万平方米的项目开发。在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后,公司计划在2007年完成近10个项目的操作,届时开发规模将达到近200万平方米,管理项目总资产超过50亿元。这其中将有很多项目实行“开发管理”的理念。

  知情人士解释称:“中凯开发既作为投资方,也作为管理方,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获得该项目开发管理权。”换言之,中凯开发的主要利润来源,应该是通过开发管理,获得股权分红以及稳定的租金回报等,而并非拘泥于中凯开发本身的土地资源。

  同时,中凯开发还将为华平基金以及中凯企业集团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

  事实上,华平正是通过3000万美元这笔不大的投资获得了一个具备中国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壳。同时利用中凯开发这一平台,华平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及本地团队,从而大幅节省投资成本。相比摩根士丹利采取的项目收购方式,并为每个项目组建一个运营团队,华平所需投入显然要少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华平正在中国寻找更多的股权投资机会。这些投资对于回报都有严格条款,如果对方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华平则可以一个象征性的价格,将所有的股权收归囊中。”知情人士进一步分析说。

  显然,对华平而言,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寻求本土合作

  成基金扩张捷径

  事实上,选择一个合适的本土伙伴,将其作为投资平台正是目前海外基金加快在中国发展的捷径所在。

  瑞银证券王震宇分析认为,海外基金在国内寻找到一个可供发展的开发管理平台,可以便利基金业务的拓展,特别是与其他本土开发商的合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因为国际基金对于国内地产项目的理解依然不够深入。他们亟待寻找本土合作方。”一位与一家美国基金进行过多次谈判的开发商也分析说。

  这位开发商认为:国际基金往往都有顶级的合作团队,对于法律事务以及财务数据方面相当精通。但是,这些专业团队对于中国本土的情况涉之未深,加上基金投资的关键就是控制风险,所以会丧失很多投资机会。而这些国际团队与中国本土伙伴合作之后,有利于其资金优势与本地资源更加迅速地融合。这样,他们将在接下来寻找项目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利用中凯开发这个平台,可以收购很多物业,通过重新定位、包装、升值这些增值服务提升物业价值。最终如果公司可以上市,基金的投资就达到了最终目标。”上海中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益华认为,按照华平基金的惯常操作手法,这无疑是最好的解释。只不过,对于刚刚发展一年的中凯开发来说,这个时间要花费得稍长一些。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