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正挤占最优资产

发表日期: 2006-11-06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徐辉
  从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的信息看,国内公募基金和QFII的投资倾向开始靠近,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二者都向银行和地产集结;但与此同时,QFII和公募基金之间投资倾向仍然存在较大区别。
  笔者在对比之后的感觉是,QFII对于长期价值的把握要强于境内公募基金,境内公募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旅鼠”心理非常严重。受其影响,尽管QFII规模只有境内公募基金1成,但其强占最优资产的速度和效率却非常高。招行、宝钢、鞍钢、上港、万科、宇通等优质上市公司中,公募基金的影子越来越单薄。
  机构开始在地产银行集结
  由于国内基金重仓股变化莫测,所以重点可看其增持股票;而QFII重仓股较为稳定,我们主要看它的10大重仓股。三季度基金重点对118只股票进行了增仓,其中增持股数最多的是中国联通,其下依次为民生银行、招行、中国石化、中行、万科、长江电力、金融街、浦发银行。三季度QFII最重仓的十大股票是:招行、宝钢、鞍钢、沪机场、万科、中兴、浦发、燕啤、宇通和青啤。QFII和基金在三季度全面杀向地产、银行,这成为二者共同点。
  公募基金方面,对银行为主力的金融股投资金额达到316亿元,几乎占到基金规模的1成,其中增持市值(含股价增长市值)为142亿元,增持比例81.6%。在地产股投资上,公募基金更是全面加仓,三季度末持有地产股市值高达117亿元,其中增持市值(含股价增长市值)为67亿元,增持比例为133.83%。而且,招行和万科基本成为公募基金眼中金融股和地产股的代表,三季度基金持有万科市值达到56亿元,几乎占了基金持有地产股市值的一半。
  QFII对于银行和地产投资也是情有独钟。招行是QFII持有市值最大的股票,三季度末持有市值高达31.64亿元;万科A是QFII第五大重仓股,持有市值为7亿元。如果算上外资对万科B股的投资,其持有市值将大幅提升。
  尽管从三季度看,QFII和基金都将银行和地产列为重仓股,但境内基金今年二季度将地产作为主要的减持对象,到三季度才重新捡回。
  境内外基金投资五大差异
  重点投资上,QFII与基金存在五大不同:
  在宝钢、鞍钢的投资上,QFII和国内公募基金态度迥异。近300只公募基金,仅有1只基金将宝钢作为10大重仓股,而鞍钢则被全面清仓;相关QFII却在宝钢、鞍钢上投入了最大的力量,在三季度末的持有市值分布高达20.8亿元和10.7亿元。
  其次,在对宇通客车的投资上也是态度迥异,QFII买进宇通客车到了不许再买的地步,而公募基金则对宇通客车完全放弃。
  第三,在对啤酒股的投资上,QFII重仓燕啤、青啤,国内也有个别基金关注二者,但尚未到高度关注的地步。
  第四,在对中兴通讯的态度上,QFII一直将中兴通讯作为长期重仓股,但在三季度做了适量减持;而公募基金则在三季度全面加仓中兴通讯,增产比例已经非常大。
  第五,国内基金三季度重点加仓品种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石化,这方面QFII却几乎没有太多关注。
  QFII挤占最优资产
  综上所述,我们看出QFII和境内基金在投资上还是存在不少共同点,但差异也不容忽视。最令笔者惊异的是,在对宝钢、鞍钢的投资上,300多只境内基金竟然没有对这两只钢铁股进行投资。不能说境内基金经理完全看不出宝钢、鞍钢的投资价值,这里面有多种因素,尤其对企业经营前景认识确实和境外机构有差距。麦格理在去年9月份出的鞍钢报告就认为鞍钢2006年收益将达到1.2元,而当时境内主流研究机构报告认为其收益为0.6到0.7元。当时麦格理对鞍钢的估价为8元,当时A股价格仅4元出头。国内研究机构的评级大幅下调,鞍钢今年三季度已被基金清光。宝钢的情况也大体一样,境外机构非常看好,但境内基金视其为鸡肋。所以,归结原因有两条:一是看不准行业前景,所以我们老说失去了定价权,如果我们没有定价的能力,定不准价值何在,就不要谈定价权;二是别人不买,我也不买的“旅鼠”心理。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差别的产物了:一方面,钢铁股可能是当前市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品种之一;但另一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宝钢、鞍钢等优质钢铁股的10大流通股里面已经没有国内公募基金了。
  再环顾A股优质资产,我们发现它们的10大流通股东里,境内公募基金的面孔在急剧减少。除宝钢、鞍钢外,上港集箱、万科、招行、宇通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经过几年折腾,国内公募基金基本被挤出10大流通股股东行列;万科的情况也大致一样,好在还有3只境内公募基金在把守;招行的10大股东只有两席是境内公募基金;宇通客车只有1只公募基金。尽管QFII规模只有境内公募基金的1成,但其强占最优资产的速度和效率却非常高,这点值得深刻反思。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