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ETF短期难见回报

发表日期: 2005-03-07 00:00:0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作者: 张燕
  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教授Fama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框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任何个人或机构投资者都无法战胜市场,积极主动的投资管理无法长期保持超过市场水平的超额收益。根据历史价格信息来推断股价未来走势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市场价格瞬间已经反映了“你知我知”的共有信息。
  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应运而生。1993年1月末,美国推出的首只ETF标准普尔指数存托凭证(SPDR)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亮相。12年后,这只基金已经确立了在ETF市场中的“龙头”地位,成为美国最大的交易基金,目前其资产规模已达548亿美元。继SPDR后,各类交易基金层出不穷,跟踪标的五花八门,交易策略也出现细化。市场中出现了跟踪纳斯达克100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中盘400指数等各种市场指数甚至黄金价格等标的物的交易基金。
  根据路透集团旗下Lipper调研公司提供的数据,今年1月投资者流入交易基金的资金额首次超过了传统基金。1月传统股票基金流失资金大约28亿,同期有近30亿到40亿美元资金流入了交易基金。
  今年2月23日,我国内地首只交易基金上证50ETF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场参与者对新型基金品种寄予了无限期望和遐想。但对中国股市有效性检验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股票市场远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的境界。
  我国股票市场先天发育不良。为国有企业解困的市场设立初衷致使市场中优良的上市公司至今仍然屈指可数。股票市场中存在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公司信息无法及时、透明地传递到资本市场,股票价格无法充分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另外,股票价格还可能受到庄家的操纵和宏观政策因素的左右。股票市场失去了经济的“晴雨表”功能。近4年来,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约9%的年增长率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盯住指数的交易基金在我国“先天不足”的证券市场土壤上,短期内可能无法为投资者带来合理的回报。交易基金贯彻的是消极被动的管理策略,未能发挥基金管理公司在信息和分析方面的专业优势,交易基金目前除了能为市场参与者带来瞬时套利收益和短期波段操作收益以外,短期回报却无以为期。而传统基金管理公司却可以如鱼得水,传统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收集股票历史价格相关信息,挖掘股票价格内在运行规律,搜索上市公司内幕信息以及跟踪宏观政策导向,能够比个人投资者更快作出反应,把握住市场瞬息万变的盈利机会。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市场还会经历风风雨雨、反反复复,但股市长期保持上涨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成熟和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长期投资于ETF一定会随着指数的上涨,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